正文 “滾蛋大使”司徒雷登的淒涼晚景(1 / 2)

萬象

作者:孟昭庚

教育家還是政治家?

司徒雷登的父親是從美國來到中國的第一批傳教士。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杭州武林門內美國南長老會傳教團寓所,11歲時被送回美國,在弗吉尼亞州上學,大學畢業後的1905年又回到中國傳教。

1908年,金陵神學院成立後,司徒雷登被教會推薦到那裏擔任希臘文教授,他在那裏工作了11年,自此便由一個純粹的基督教傳教士轉變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司徒雷登在金陵神學院執教的第三年,正好趕上中國辛亥革命爆發,美聯社聘請他擔任戰地通訊記者,負責報道中國政局。1919年,美國在華的“教會聯合會”將北京彙文大學和北京通州協和大學這兩所小神學院合並,並在此基礎上創辦了一所教會大學——燕京大學,司徒雷登被推薦為校長。司徒雷登結合中國的特點和需要,聘請有真才實學的中外學者來燕大執教。他強調科學,不強迫師生參加宗教活動。在他的努力之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燕京大學就成了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環境最優美的第一流的綜合性大學。他在這裏做了27年的校長。

1946年7月10日,應馬歇爾推薦,杜魯門總統任命年已古稀的司徒雷登為美國駐華大使。從此,他又成了一位政治人物。因緣際會,其風頭甚至蓋過了作為教育家的他。

1949年8月2日,充當了3年“內戰大使”的73歲的司徒雷登,懷著悲涼的心情,默默地登上開往美國的飛機,離開了他生活和工作了整整55年的中國。

沒有跟司徒雷登在北平見過麵的毛澤東,送給司徒雷登的禮物就是那篇措辭十分辛辣的著名評論:《別了,司徒雷登》。由此,全中國人民都將司徒雷登當成美帝國主義的代言人。

一回美國顏麵掃地

8月5日,在司徒雷登已經離開中國而尚未到達華盛頓之際,美國政府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特別是1944年—1949年間的關係》的“白皮書”。選擇這樣一個時機發表“白皮書”是頗堪玩味的:既不影響司徒雷登撤離、又避開了司徒雷登到達華盛頓之後對“白皮書”的發表可能產生的阻力。因為,“白皮書”把美國對華政策失敗的責任,一股腦兒都推到了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頭上,說失敗完全是由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軍隊的不中用,不承認美國對華政策有什麼錯誤。“白皮書”還直接引用了美駐華大使館發給國務院的許多絕密報告,這使司徒雷登十分惱火和驚駭不安。因為機密文件的公開,暴露了一些中國人、美國人和他自己的言論觀點,使他非常尷尬和被動。

8月10日,司徒雷登到達華盛頓,一下飛機就被直接送往國務院,由遠東事務局局長出麵同他談話,勸他閉門不出,還向他下令三個不許:不許演講,不許談美中關係,不許接受記者采訪。後來,他雖被允許作了兩次演講,但他的講話多是祈求世界和人類平安。就連這些內容也都必須經過國務院審閱、刪改和認可。

20世紀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凡是與蘇聯、中國共產黨有過聯係的人都要受其監控和盤查。司徒雷登是從中國回國的大使,經常被麥卡錫傳去“過審”,甚至要司徒雷登交出在中國期間的日記,攪得司徒雷登在美國上流社會顏麵掃地。

孑然一生晚景淒涼

司徒雷登雖是美國人,但他在美國卻沒有房產。一般來說,司徒雷登當了27年的燕京大學校長,又擔任3年美國駐華大使,怎麼說也該算個有錢人。但殊不知,燕京大學的辦學經費全要靠司徒雷登在美國和中國募集,他將募集的一筆筆款項全部用來辦學了,個人的薪金極為有限,生活也非常簡樸。當大使時,月薪為1000美元,確實素無積蓄。回到美國後,因為他長期在中國,沒有在美國工作過,所以沒有社會保險,而且年老體衰,也不可能工作。司徒雷登的夫人艾琳·司徒雷登(路愛玲),早在1926年6月5日就病逝於北京。司徒雷登的兒子傑克也出生在中國北京,後來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小城當牧師,收入很低,沒有能力照顧父親。幸好,美國的一家慈善機構——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理事會”每月提供給司徒雷登600多美元的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