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作者:周 嵐
摘要:通過對吳良鏞先生提出的關於曆史文化名城“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理論的解讀,認為“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理論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出路所在,應將其作為理論指導和方法論,廣泛在實踐中予以綜合利用並不斷豐富發展。剖析了“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理論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發展論、曆史資源論、科學保護論、漸進更新論、整體設計論、文化傳承論、發展協調論和社會支撐論,並結合南京城市規劃實踐的思考逐一論述。
關鍵詞:曆史文化名城;積極保護;整體創造;南京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03-04(9)
4“漸進更新論”——以南京老城南的複興為例
漸進更新論倡導漸進更新,即“有機更新”的手法和“漸進改善”的程序。漸進更新論認為曆史文化名城、曆史地段的進步要靠真實的行動去推動。曆史城區、曆史地段是居民今天仍然生存的空間,由於曆史的原因和長年缺乏維護,建築多已變得破敗,缺少基本的配套設施。因此不能無視居民要求改善生存空間、擁有現代化生活權利的呼聲,不能簡單否定更新,講保護僅停留在口頭上。同時因為曆史文化名城是在長時段的發展進程中,由許多參與者共同創造、逐漸形成的,因此曆史信息豐富、文化內涵深厚、空間豐富多元。同時這些地區往往也是社會結構、產權製度十分錯綜複雜的地區,私房、公房、經租房政策不一,原業主、老住民、後租戶需求不同,需要深入細致的調查和分析,而不能僅憑事前的簡單調查,以及簡單的多數居民的呼籲改造就做出一次性簡單改造的決定。對於這樣的地區,用簡單的一蹴而就、大拆大建的大規模改造,將使得豐富的曆史信息被粗暴處理,深厚的文化內涵被簡單覆蓋,豐富多元的空間關係難以留存,同時複雜的產權糾紛、曆史保護的社會呼籲也將使得這種方法難以為繼。這樣錯誤一旦犯下,就再無糾正的機會,今後再無法通過漸進改善理念、通過試點實踐一一總結反思一一完善再實踐來不斷改進完善保護工作。
漸進更新論倡導小尺度的有機更新方式。關於有機更新,吳良鏞先生提出:“城市永遠處於新陳代謝之中,居住區內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細胞總是要更新的,保留(相對)完好者,逐步剔除破爛不適宜者”。“規劃建設時,新的建設宜較為自覺地順其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一般無法全麵推倒重來”。同時漸進更新論將曆史城區、曆史地段的複興過程視為一個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提倡通過試點項目積累經驗,不斷反饋完善,直至找尋到解決複雜敏感問題的妥善之路。西方曆史文化和舊城保護實踐也表明,保護實踐過程是“一個強調連續而非斷裂的有機過程”,“一種累進重讀(incremental rereading)的規劃過程”,強調將每一次建築整治或插建、功能改善或調整都看作是對以往的“醫治”,是曆史城區對於現代適應性的一次嚐試。
老城南是南京曆史最為悠久的地區,在曆史過程中形成了大量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但是清以後,隨著科舉製度的廢除、手工業的逐步衰落以及南京城市發展重心的逐步北移,老城南賴以繁榮的經濟基礎發生變遷,再加上太平天國、清軍攻城、抗日戰爭等戰亂影響,老城南逐步衰落並繁華不再。今天的老城南在物質、經濟、社會空間上日趨“邊緣化”,呈現出一種整體性衰敗。目前老城南地區房屋已大多破舊不堪,嚴重損壞房占60%以上,險房占2.5%,90%居民家中無獨立廚房、衛生間,地區內幾乎沒有現代化的市政設施,供電線路嚴重老化,城南地區發生的火災60%以上由電路老化引起,消防現狀令人擔憂,消防車難以深入居民密集區。因此,每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有提案建議改造,居民改造呼聲強烈,2006年地方政府決定啟動改造工程。但是由於改造方式不當,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和批評,地方政府十分委屈,認為改善百姓居住條件的初衷未得到社會的理解。
老城南的複興必須以文化導向的綜合發展戰略為支撐。悠久的曆史給老城南留下了豐富的曆史積澱,明清“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七處位於老城南,包括鳳凰三山、杏村沽酒、秦淮漁唱、樓懷孫楚、桃渡臨流、來燕名堂、長橋選妓。如果將相鄰的曆史資源一起考慮,還有長幹故裏、報恩寺塔、莫愁煙雨以及李漁芥子園、沈萬三故居等。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有形曆史文化遺產已經消失,但即便如此,尚存的曆史文化資源、加上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以及老城南作為市井文化代表地的豐富民俗,都是老城南複興的寶貴文化資源,因此必須要明確老城南發展的文化引領定位,以豐富的曆史資源為當代發展的動力,整合傳統價值和現代功能,賦予曆史地段新的活力,通過文化環境和活力的再造帶動老城南人居環境的改善。
老城南的曆史文化複興,基礎是尚存的曆史遺存、曆史格局、曆史肌理和傳統風貌,雖然老城南的曆史風貌已經受到現代化建設的較大影響和衝擊,但是仍有:(1)大約1平方公裏的地段內相對較好地保存了傳統的肌理和格局,許多的街巷的曆史可上溯至明甚至更早的六朝時期;(2)地段內傳統的街巷尺度以及沿線的傳統建築尺度仍得以保存i(3)地段內現狀建築質量雖已較為破敗,仍有不少曆史建築和傳統構件散布於地段內:(4)這些地段,雖然當代物質空間較為破敗,但是破敗的宅基上曾經有過動人的曆史事件,如周初讀書台、李漁的芥子園等等。它們是老城南這個業已十分衰敗地區的殘存文化驕傲,是實現曆史地段文化複興的最後寄托,也是南京這座城市追尋明清以前、乃至六朝風華的物質空間載體,因此必須盡全力保護,並努力在此基礎上尋求當代複興。
老城南的當代複興,還需要具有帶動作用和影響力的文化項目引領。對此吳良鏞先生2006年在參觀白鷺洲公園改造後曾經指出:“昨晚看到秦淮河的改造與東城白鷺洲的更新結合了起來,因為在夜晚一走而過,難以作科學的判斷,但值得欣慰的一點是:河岸打開了,擴大了公共活動空間,人們可以欣賞到秦淮河的美景;百姓載歌載舞,一片歡樂氣氛,為舊城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使我聯想到威尼斯的城市節日慶典。聯係到門西地區,似也可以找出另一種途徑加以綜合創造。例如,‘胡氏愚園’再建並非一切照舊,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創造(reinvention),再發現,從舊環境中找出新的片段,找到新的靈感,借題發揮,力求在這片衰頹的地區再現新的生命力”。筆者認同吳良鏞先生提出的老城南改善和複興應分別從門東白鷺洲和門西愚園的活力重塑做起,給曆史地段增添當代活力和生機,逐步由點及麵,有序帶動並引領老城南整個地區的逐步複興。
5“整體設計論”——以南京曆史文化空間網絡構建為例
關於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創造的關係,吳良鏞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與文化環境的創造同時並舉,不能脫節。“我們必須認識到,光靠保護既有遺產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曆史地段與曆史建築物的整體保護工作同新環境的創造工作融為一體,即在保護的同時更要進行開拓創新”。由此整體設計論強調保護利用思考要綜合、創造要整體。所謂思考綜合,是指要綜合考慮曆史背景、建築功能、藝術表現、建築造型、周邊環境、人文內涵、當代活力等多種要素;所謂創造整體,是指要“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紛繁中求整體”。吳良鏞先生曾引用中國古代《釋名》中“巧者,合異者共成一體也”道出了創作的真諦,“在可能的條件下,把一些可以共通的東西加以梳理、概括、整合,包括將東西方建築文化的某些方麵在新的基礎上加以互補、融會,並根據變化中的實際情況加以創造。果如此,我們就有可能達到多樣統一(unity from diversity),和而不同(unity from difference),亂中求序(order from chaos)”。
整體設計論倡導思維的整體綜合融貫,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麵,要有新老聯動的空間戰略,建立以曆史資源為支撐、以文化廊道為串聯、曆史和當代有機融合的城市空間特色係統;在詳細規劃層麵,要在具有一定規模的曆史地段、曆史城區中形成可感知、可深入體驗的真實曆史文化環境:在建築設計層麵,要在認真保護曆史建築的基礎上,重視新建築設計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塑造。在城市空間體係架構上,整體設計論要求綜合思考城市的曆史文化地標點的精心設計、曆史文化廊道的串聯整合、以及整體曆史文化網絡體係的構建。
南京閱江樓即是較為成功地運用曆史資源塑造當代文化地標的案例,它的重塑改寫了獅子山600多年來有記無樓的曆史。李瑞環登樓時題寫了“登樓閱世,撫今追昔;望江懷古,鑒往知來”,並說“修建閱江樓是件好事,後人定會給予很高評價。江蘇才子多,可以找名人再寫《閱江樓記》,說明為什麼六百年有記無樓,今天卻有樓了,但是,不光講一時一事,不光講南京,還要講中國人,講中華民族,講中華大地的凝聚力,講一代比一代強。總之,要借題、借景,發揮好”。李瑞環同誌的話清晰地闡明了曆史資源、傳統文化如何可以被當代加以綜合運用,雖然他更多的是從政治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角度,但對城市規劃建設一樣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閱江樓的建成,使得南京城西北、乃至長江沿線缺乏文化地標的狀況得以改變,紛至遝來的遊人給原已被邊緣化的下關區帶來了活力和人氣。隨後在閱江樓周邊,曆史資源天妃宮、靜海寺相繼重塑。今天這一地區已經成為南京重要的曆史文化景觀,它的形成帶動了下關區老百姓人居環境的改善,原已衰敗的下關區從市民心目中原先的“下之角”變為宜人的居住選擇地之一。
對此吳良鏞先生指出:“設計難點在於當今的現代建築理論思潮如何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南京這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場所中合適的表現出來的問題,即建築如何既有現代感又有曆史感7要體現地方文化。探索過程中也存在一個如何求新的問題”。現該項目已經落成,獲得社會廣泛的好評,不日布展完成後即將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