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書記要發揮“第一作用”(1 / 1)

第一書記要發揮“第一作用”

卷首語

作者:李滿春

遼寧省從2011年開始,以改變薄弱村麵貌為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的創新舉措,向全省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從根本上抓基本、打基礎、強基層。這些第一書記一腳泥、一身汗,把執政為民的情懷和本領譜寫在這片黑土地上,把密切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的良好形象鐫刻在人民群眾的口碑上,為改變薄弱村的落後麵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發揮“第一作用”。

第一書記要履行好第一政治責任。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對薄弱村而言,發展任務更為迫切。如果農業不強、農村不美、農民不富,就無法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就不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第一書記就是薄弱村的主心骨、領路人,肩負著黨組織的重托,承載著農民的殷切希望,幫助村黨組織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發展產業、富民強村,完善製度、規範管理,服務群眾、促進和諧,把黨的富民政策和農民的需求有效對接起來,讓薄弱村“強壯”起來,第一書記責任重於泰山。

第一書記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要按照黨中央確定的“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既要把農村經濟發展作為重點,又要統籌協調可持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要善於把黨的一係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與當地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推進城鄉一體化上下功夫,在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社會化、組織化程度上下功夫,在推動先富帶後富上下功夫,在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上下功夫,在克服經濟和文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上下功夫,做到功到自然成。

第一書記要把建設好村“兩委”班子作為第一標準。“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澆地常斷電,垃圾堆成山”,這是貧窮落後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改變這種麵貌,不僅要上項目、送資金,更要轉觀念、留思路,最重要的是建班子、抓人才。第一書記是不是稱職,不僅體現在為農村“送魚”上,還要用是不是“送漁”、能不能培養“打魚人”去衡量。要通過艱苦而有效的工作,讓選派“思想好、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有活力”的第一書記標準,成為考量村黨支部班子的標準。

第一書記要把激情、本領、風貌展現在第一線。全省圍繞如何管理好第一書記,普遍建立了目標管理考核機製,與第一書記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作出製度性安排,堅持建不好村“兩委”班子不撤離、選不準經濟發展路子不撤離、熱點難點問題不解決不撤離、達不到群眾滿意不撤離。更重要的是要把薄弱村的農民作為“後天親人”,帶著深厚的感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心靈體味民生,這樣才有不竭的動力源泉,才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智慧,從而把製度約束轉化為高度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第一書記要成為黨政優秀人才的第一儲備。基層是培育人才的大學校,是鍛造人才的大熔爐,是儲備人才的大搖籃。通過基層崗位鍛煉和實踐,能真切地找好黨員幹部與人民群眾感情的融合點,找準服務基層與群眾需求的焊接點,把“接天線”與“接地氣”結合起來,把宏觀思維和微觀實踐結合起來。基層實踐,作為黨員幹部成長的必修課,有利於提高黨員幹部的基本功,有利於黨員幹部更好地執行好幹部“20字標準”,更模範地遵守和踐行“三嚴三實”要求。當下,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吹響了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號角,遼寧麵臨千載難逢的新的曆史機遇。機遇總是青睞在艱苦崗位奮鬥的人,第一書記正用他們的行動詮釋什麼是時代的弄潮兒。

本欄編輯/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