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剛開始的時候,聲音一般來自於內耳毛細胞(也就是產生聽覺的細胞)。由於內耳受損,耳朵裏的毛細胞就會產生耳鳴的信號,然後傳輸到大腦,患者就感覺到了耳鳴。那為什麼說這位老人家的耳鳴與耳朵關係不大呢?這是因為,腦部長時間接受到耳鳴的信號,久而久之,就會對耳鳴聲產生記憶,在腦袋裏建立起一個神經反射。日後,即使耳朵原發疾病已經痊愈,不再傳來耳鳴的信號,但大腦裏仍然會像錄音機一樣把之前耳鳴的聲音在腦子裏循環播放,形成“腦鳴”。聽音樂這個方法,其實目的並不是治耳,而是治腦。這個聽起來有點古怪的偏方其實在醫學上有個正規名稱,叫做“蒙蔽療法”。
聽音樂治耳鳴,首先要選擇歡快的音樂,或是患者覺得悅耳動聽的旋律。因為隻有這樣的音樂,才能吸引住患者大腦的注意力。另外,音樂的音量也是關鍵。音量不可太大,但也不可太小,調節到剛好能夠部分蓋住耳鳴聲即可。這個方法之所以叫做“蒙蔽療法”,就是指音樂的音量剛好能夠部分“蒙蔽”住耳鳴的聲音。達到以上兩點要求後,患者就能既聽到音樂,又聽到被音樂掩蓋的輕微耳鳴聲。患者自然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要把精力放在聽音樂上麵,耳鳴聲嘛,我就當它不存在吧!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心理暗示就會在腦部得到加強,大腦也會慢慢地認識到:耳鳴的聲音不重要,應該忽視,應該深深埋藏起來。漸漸的,原先大腦裏的耳鳴記憶,就會慢慢淡化、消失。另外,在不聽音樂的時候,如果耳鳴發作,則要通過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看書、讀報,做什麼都行,目的也是為了給大腦一個暗示:耳鳴是不重要的!這樣就能不斷淡化耳鳴“記憶”,最終打斷耳鳴的神經反射,時間一久,便感覺不到耳鳴了。
聽音樂治療耳鳴需要堅持和恒心,因為一個深刻的記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被淡忘。如果條件允許,患者最好每天聽上至少3~4小時的音樂,一個月後就能有較明顯的效果。之後還應該繼續堅持半年到一年,大腦才能徹底適應。如果能堅持下來,80%的患者的耳鳴症狀都會明顯得到改善。為了鞏固療效,患者仍需堅持1~2年的聽音樂訓練,這樣才能保證耳鳴不再複發。
老人家聽完我的解釋,當場表示她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聽音樂。她的努力並沒白費,半年以後,她的耳鳴真的完全消失了——應該說,她的耳鳴記憶、耳鳴的神經反射,已經被音樂“蒙蔽”了。
74.吹泡泡,老慢支標本兼治
症狀: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偏方:平躺身體,把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腹部,合上嘴,用鼻子慢慢深吸氣,同時收縮腹部的肌肉,挺起肚皮,想象著把空氣吸進肚子,吸完氣後用口呼出。
有一天,有位老同學打電話找我,說她有個姑姑在西北老家,六十多歲,早年是個“大煙槍”,後來得了慢性支氣管炎,再往後就是肺氣腫了。她現在的狀況很不樂觀,走幾步就喘大氣,每天隻能待在家裏吸氧氣袋。老同學想讓他姑姑到廣州來看病,但路途太遠,姑姑這個病情也沒法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她一下。我問清楚老人家的心髒沒有問題,確實隻是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毛病,便推薦給她一個偏方“吹泡泡”。
這個偏方的正式名稱叫做“縮唇式腹式呼吸訓練”,具體步驟如下:患者可以采取站立、坐立或平躺的姿勢,把左手按在胸前(目的是提示自己盡量不要用胸部來呼吸),右手放在腹部(目的是提示自己盡量用腹部來呼吸),然後把嘴合上,用鼻子慢慢深吸氣,吸氣時要收縮腹部的肌肉,把肚皮挺起來,想象把空氣給吸進肚子裏。吸完氣後,再用口慢慢把氣呼出,還是用腹部肌肉發力,把剛挺起的肚子收回去。注意呼氣時把口唇並攏,留個小縫,像魚口一樣,所以這套動作的別名叫做“吹泡泡”。
做這些呼吸動作時應盡量緩慢,盡可能地多吸些氣,也要盡可能地把肺裏的氣全吐出去。每分鍾呼吸7~8次最好,但也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強行憋氣,以舒服為度即可。這個方法每天至少做3次,每次15分鍾左右,如此堅持一個月,便可見效。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是很麻煩的病。患者肺裏的氣管長期受到炎症的破壞,縮窄了很多。呼氣時很多廢氣排不幹淨,仍然在肺裏占著位置,導致新鮮空氣無法進入,所以很多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患者走動多了就會覺得“不夠氣”。使用支氣管擴張藥物或者每天吸高濃度氧,可以起到緩解的效果,但患者要長期使用,且不能治本。
我推薦的“吹泡泡”鍛煉具有標本兼治的功效。“治標”就是迅速改變患者“不夠氣”的狀態。用“吹泡泡”的方式吸氣,關鍵在於腹部深吸氣,借助腹部的肌肉,把盡量多的新鮮空氣給吸進來。呼氣時,則盡量把肺裏麵的廢氣排走,留出充裕的空間。“治本”有兩層意思:一是讓患者改變自己的呼吸方式,養成胸腹聯合呼吸的良好習慣。肺氣腫患者由於氣管狹窄,吸氣呼氣都需要更大的力量,光靠胸部肌肉是不夠的,要聯合上腹肌才行。通過“吹泡泡”鍛煉,能讓患者漸漸養成腹肌、胸肌一起用力呼吸的習慣。二是強壯胸部呼吸肌,改善肺氣腫患者呼吸肌無力的狀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患者往往存在著胸部呼吸肌力量不足的情況。呼吸肌無力,肺裏的廢氣自然難以順利排出,新鮮空氣無法順利吸入。而“吹泡泡”能有效鍛煉胸部呼吸肌,增強患者的呼吸能力。雙管齊下,標本兼治,病情當然就會持續地好轉了。
我同學聽完覺得很有道理,馬上轉告了她的姑姑,還三天兩頭打電話回家,督促她姑姑要勤快練習“吹泡泡”,又不定期地向我彙報她姑姑的練習成果。一個月後,她姑姑可以下樓走一圈啦,三個月後,她姑姑可以逛街,上菜市場買菜了。一年之後,同學的姑姑已經完全脫離了氧氣袋,活動自如,看起來和健康的老人家們沒什麼兩樣了。
75.飯後揉肚子,減少心絞痛
症狀:心絞痛反複發作
偏方:先把手掌放在肚臍上,以肚臍為中心,沿順時針轉圈,向外一圈一圈揉搓,飯前飯後實施。
一位86歲的老奶奶20年前就被診斷為冠心病,最後嚴重到不得不做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術後一年,她又因為反複胸悶、胸痛住進了醫院。住院用藥後,老奶奶的症狀依然沒有得到緩解,胸悶、胸痛時常發作。心髒科醫生打算給她做第二次心髒搭橋手術,老人家不願意了,她擔心自己年紀大了,受不住這般折騰。後來,這位老奶奶聯係上我,請我前往會診。
我詳細了解過她的病情後,得知老奶奶的心絞痛發作很有規律性,主要是在每次吃完飯後出現。她胃口本來就不好,吃的東西也不算多,但每次吃完東西就會有胸悶、胸痛。如果不吃心髒藥的話,得一個多小時才能慢慢緩解。
聽到這裏我大概明白了,這位老奶奶的冠心病這麼嚴重,與她的胃口不好有很大關係。從中醫來說,老奶奶屬於脾胃虛弱。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虛的話,就會“氣血生化無源”,進而導致氣血虛弱。心髒失去足夠的氣血營養,導致“不榮則痛”。另一方麵,從中醫理論來說,脾胃還主持著人體水液的運化,脾胃虛弱就會令水液聚而成痰,痰阻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最終阻塞心髒脈絡,導致“不通則痛”。總之,這個脾胃和心髒的關係可大著呢,中醫有一句古話叫做“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更證明了脾胃的重要性。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解釋老奶奶的病情,形象點說,是因為這位老奶奶消化功能本來就差,吃飯少,血液中吸收的營養就少,心髒細胞獲得的營養長期不足,處於“饑餓”的狀態。一吃飯,人體的大量血液就會聚集到胃腸道附近(我們吃完飯後,會覺得腦子有些遲鈍,就是因為大量血液積聚在胃腸道,令腦部供血減少),結果心髒細胞獲得的供給就更少。於是,心髒就會向大腦叫苦,發出胸悶、胸痛的信號了。由於老人家的消化吸收差,因此血液要長時間地聚集在胃腸道附近,以求運走盡量多的營養物質,所以老奶奶在吃飯後,要一個多小時以後,等血液不再集中在胃腸道了,胸痛、胸悶才能得到緩解。
明白了病因,我告訴老奶奶一個簡單的偏方——經常揉肚子。操作時要先把手掌放在肚臍上,以肚臍為中心,沿順時針轉圈,一圈一圈向外揉搓,把整個肚子都揉完算1次。每天三餐前反複做50次,揉完了再吃飯,飯後也要再揉至少10次。
揉肚子的目的是“補脾胃”。肚子上有主胃腸等消化係統的驀穴,它是輸注髒器真氣到人體前部的穴位。揉肚子可以刺激這些穴位,從而調胃理脾,加快腸道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這個效果已被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了。曾有人將穴位埋線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西藥治療進行過療效對比,發現穴位刺激的方法在促進胃腸動力方麵效果更持久有效。
一周後,我再去看望老人家,進入病房時發現她的床位空著,正納悶,抬頭看見她拄著拐杖從走廊慢慢走過來。老太太的氣色看起來好了很多,她開心地告訴我,自從我那天走後,她一有空就照我說的方法做,第二天果然就覺得胃口好了一些,吃飯後也沒那麼胸悶、胸痛了。以後每天都這樣做一做,症狀不斷改善,這兩天已經沒有再出現胸悶、胸痛了。今天醫生查房時告訴她,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第二次心髒搭橋手術就沒必要再做了,也許下周就可以出院了呢。
過了一周,老奶奶果然在醫生安排下出院了。出院後一個月她來看我的門診,說還在堅持我教的方法,現在病情很穩定,胃口越來越好,家裏人都說她氣色紅潤了很多。這位老奶奶今天仍健在,也沒有再做過心髒搭橋手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