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預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1)(1 / 3)

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中醫諺語

1.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黃帝內經》

“未病”一詞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麵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中國傳統中醫學對於疾病的治療,講求的就是“上工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預防或治療的手段,是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首要措施。它包含著兩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轉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製疾病的發展演變。

防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論述曆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隻有強身才能防病,隻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

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誌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閑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誌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攝生還要求人們飲食有節製,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以及節欲保精等;攝生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的做法。

病後防其變

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裏,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轉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轉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貼心提示】

長期的實踐經驗證明,許多強身健體的方法都可提高身體素質,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語錄鏈接】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孫思邈。

與其病後求良藥,孰若病前能自防。

——王圭。

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

——朱震亨。

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

——朱震亨。

2.風者,百病之始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

風為春季的主氣,但當其太過或不及時,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濕、燥、暑、熱等外邪,多依附於風而入侵人體。故中醫認為,風邪實為外感病證的先導,因而《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有“風為百病之長”、“風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動的理論概括。

風邪性質和致病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邪善動不居,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為陽邪。且易侵犯人體的上部(如頭麵)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開泄,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病態。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疼、鼻阻、多涕、咽喉癢疼、畏寒等症狀,實為肺部受侵風邪在表的見證。因為風邪常從外表侵入人體,故肺與皮毛首當其衝,而最先罹患。尤其是汗出當風時,風邪會乘虛而入,導致發熱、傷風、咳嗽等症狀。由於風性輕揚且無處不到,故風病症狀,可表現於身體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體表,故《黃帝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中“傷於風者,上先受之”一說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2)風邪善行數變:風邪致病,發病速、變化快,既可以遊走於經脈或毛皮、肌肉之間,也可以直達頭頂,又可以侵及腰膝,而且來去迅速,變化多端。比如風疹,來勢急劇,數分鍾內即可遍及全身,奇癢難忍。但有時去也迅速,說退就退,而退後常不留任何痕跡。故《黃帝內經·素問·風論》說:“風者,善行而數變”。

(3)風性主動:動,有動搖不定的含義。如破傷風出現抽搐、痙攣、角弓反張等症狀,某些溫熱病的熱盛動風、陰虛風動,以及內傷雜病中的肝陽化風、血虛生風等出現的眩暈、抽搐、筋脈強直等症狀皆屬於“風勝則動”(《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表現,所以《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4)兼雜為病:風邪常與其他邪氣合並侵犯人體,如與熱合,為風熱;與寒合,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同時侵襲人體。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等即為顯例。風邪還可與體內的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引起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

春季當防風邪侵

春季重在防風邪侵,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黃帝內經》裏“風者,百病之長也”,就說明了在眾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風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春天防病,首當防風。“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之有時,是說對自然界能使人致病的風邪要及時躲避。比如過堂風,迅疾、猛烈,最易使人致病,故不宜在過堂風中久留,更不能在此處睡眠。

“百草回芽,百病發作”,意指春天若患有宿疾者,要當心舊病複發。尤其在春分前後,一些慢性病最易複發,如偏頭痛、胃疼、慢性咽炎、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為常見。北京地區的一項調查發現,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高峰期分別在11~1月以及3~4月。精神病在氣溫多變的春天也最易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