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是心絞痛、腦中風和猝死的高發期,而大多數老年人有血管硬化,因此晨練時容易發生意外。另外,有相當一部分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他們鍛煉的目的僅是活動活動而已,而並不了解自己身體某一部分的活動與調理氣血和經脈暢通的關係,以至於不知道根據自己的病情調整運動量,這樣就容易在運動後出現血糖、血壓突然升高的現象。假如你也有清晨鍛煉的習慣,那麼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項。
1.不要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往往是形容中老年人的鍛煉習慣。老年人早上醒得早,起床後即外出鍛煉身體,這從醫學角度來看是不可取的。據觀察,清晨5點至早晨8點是腦血管意外發生的危險時點。據統計,有37.7%的腦卒中病例發生在這段時間內。同時,這段時間也是心肌梗死、心律紊亂的好發時間。所以,中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盡量避免在這段時間裏做劇烈運動。
2.起床前要閉目靜養15分鍾
睡眠中人體一切生理活動緩慢,一旦醒後,大腦皮層由抑製迅速轉為興奮,新陳代謝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髒負擔加重。故醒後不要急於起床,先用手在心前區和胸部按摩5至10分鍾,然後輕輕活動四肢,伸伸懶腰,待感覺舒適時再緩緩下床。
3.切莫空腹鍛煉
經過一夜睡眠,皮膚及呼吸會喪失一部分水分,使血液變得黏稠,血液循環速度減慢,容易形成血栓,誘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起床後要飲一杯溫開水。當然,也不要空腹鍛煉,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流質食物,比如粥、麵包、牛奶等。
4.衣著要輕暖
這是針對春季而言。如果衣著過多過重,會增加心髒的負擔,過於單薄,會因寒冷的刺激而誘發心絞痛。
5.晨練不要在樹林
大多數人喜歡清晨在樹林中鍛煉,認為清晨的空氣最為新鮮。殊不知,清晨時樹林中一夜之間排出的二氧化碳還沒有完全散發,沉積在樹林底部,是一天之中空氣最差的時間,此時鍛煉於身體最為不利,故最好選擇日出一段時間以後鍛煉為宜。
6.應避開“煙霧”
晴日的早晨,能使能見度水平低於1000米的天氣現象主要就是“煙幕”和“煙霧”。煙霧是大氣遭受汙染的標誌之一。例如,汽車排放出的碳水化合物、一氧化氮等,同大氣中的二氧化氮等成分混在一起,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一種化學煙霧,這種煙霧輕則使人咽喉發炎,鼻、眼受到刺激,重則能使人中毒而嘔吐甚至死亡。和煙霧相比,霧對人體的危害可能要小一點,但霧體並不是“純潔的”。霧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物,水汽凝結成霧滴離不開凝結核,而作為凝結核的塵埃、細菌或其他微粒,很多是“髒物”。更為惡劣的是,由於近地層空氣汙染較嚴重,霧滴在飄移的過程中不斷與汙染物碰撞,並吸附它們。所以說,一定要避開它們。
麵對五花八門的鍛煉套路,麵對運動量不一的鍛煉項目,應謹慎選擇。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鍛煉的具體內容與運動量。
常登山對健康有益處
登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運動。登山與其他體育運動相比較,具有很多優勢:不需要特定的場地,有山就可以;不需要特定的器械,隻要你有心就行。
登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運動。通過登山,機體的各個器官、係統都可以得到鍛煉。
1.登山可加強心肺係統功能
隨著機體的運動,全身新陳代謝水平增高,呼吸加深,頻率加快,心率增加,心髒脈搏輸出量增加,這樣使心肺係統得到充分的鍛煉。調查表明,在高原上行走50米,肺每分鍾通氣量要比在平原上做同樣運動肺通氣量增加50%左右。所以,登山運動員的肺活量要比其他運動參與者的肺活量大。
2.登山可加強消化係統功能
在上山和下山過程中,消化器官隨之震動,從而使腸胃的蠕動加強,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的能力增強,腹腔內血液循環加速,使消化係統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
3.登山可加強運動係統功能
經常登山,可以增加肌肉韌帶力量、關節柔韌性和全身協調性。在進行完登山鍛煉後,全身感覺輕鬆有力,並且不容易受傷。正因為這樣,很多運動項目的教練員都把登山納入訓練內容。
4.登山可調節人們的心理狀態
當人們離開喧囂的城市,步入景色宜人的山野中,心情會隨之放鬆下來。
5.登山可調節神經係統功能
有些神經衰弱患者通過登山鍛煉可以減輕部分症狀。登山時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禮物——森林浴。在山野中,空氣清新並含有大量負離子。負離子可調節腦垂體激素的分泌,從而改善血壓,減輕病痛。正因為這樣,現代醫學已用登山的方法治療一些神經病症。
6.登山可養生
有很多百歲老人生活在山區,這也說明了登山對養生長壽的作用。
7.登山有助於塑造人的性格
在登山過程中,不僅考驗人的技術,更能考驗一個人意誌力是否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