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對讀者來說,故事就是故事,沒有人會太較真兒,可是,他們卻較真兒了:對藍心,有人激賞,有人不屑;對成彬,有人痛斥,有人理解…….從來不曉得,同一個虛構的小說人物,不同的人竟然有如此水火不容的評價。
盡管時時告誡自己,創作時一定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講故事",不要摻雜太多作者的個人主觀色彩。但作者畢竟也是一介凡人,對故事裏的人物,作者本人很難免俗,所以總是有偏愛的。以前,對自己偏愛的人物,自覺不自覺地,會下意識地進行美化,對自己不屑的人物,又會無意識地進行醜化,然後,作品創作完成,自己會悠悠然躲到一旁,看讀者在作者主觀主義的"引導下",去愛誰,或者去恨誰。
創作到藍心和成彬離婚後又決定複婚時,我對自己最初的情節設計突然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動搖--畢竟,對這個故事的最初構想,是以兩人分手為結局的。要不要"響應"眾多讀者對美好愛情的祝福,改變故事結局?……為此,我相當糾結,以至於連續多日失眠。
最終,我還是"狠下心來",決定按原計劃完成小說的結局,雖然這個結局把我自己也搞得痛哭流涕。我除了感慨,還是感慨: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是令人痛苦的,與其編織美如童話的愛情,讓你我永遠沉湎於虛幻的"完美"之中,不如撕開生活真相,一起斟酌如何在"不完美"的人生中,坦然接受命運安排給我們的一切不完美。
同前幾部作品一樣,很多人問我,這個故事是否真實,裏麵的女主人公,是否就是作者本人。
其實,大多數作者的創作,都難免帶有自己的影子,但是,套用一句老調重彈的話--"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丁克式婚姻》裏的故事,寫的是我熟悉的一群人的故事,但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是生活中好幾個原型的綜合體。小說人物與生活原型的關係,就像酒和原材料的關係:沒有原材料,你是釀不出酒來的;但從釀好的酒裏,你已經看不出原材料的真麵目了。《丁克式婚姻》裏的藍心確實有作者的影子,但決不能把藍心等同於作者。
有人說,這部小說很勵誌,很有女性"逆境堅強"的味道。
其實,我個人認為,女性要保持永恒的魅力,必須獨立和堅強。因為任何人給你的安全感,都不如你自己給自己的安全感來得可靠和踏實。即便是在愛情和婚姻中,也不該有依賴對方的心理,因為如果依賴成了習慣,那麼,就像書中藍心所說的那樣:"你依賴的那個人一旦離開,你是要摔跟頭的",所以,有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才能在愛情和婚姻中贏得尊嚴。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