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企業角度的女大學生就業供需匹配調查研究(2 / 2)

三、女大學生現存問題分析

女大學生現存問題調查中位於前五位的是:心浮氣躁、吃苦耐勞能力較差、不願從基層做起、實際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和缺乏主動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三項都是對待工作沒有正確的態度。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表現出的浮躁、急於求成和內心焦躁不安的心理體驗的綜合是一種衝動性、與盲動性相交織的病態社會心理,它與艱苦創業、腳踏實地、勵精圖治是相對立的。這是她們意誌力薄弱、缺乏自律能力,人生觀、價值觀有缺陷造成的。有很大比例的大學生求職中沒有目標性,患得患失,沒有客觀自我定位,錄取後對基層鍛煉不滿,這山看著那山高,不能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造成心理失衡和頻繁跳槽,不僅對自身職業發展有害,而且對組織運作和社會正常發展有礙。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存在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主動性。主動性是指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此處的缺乏主動性,不僅表現為在就業過程中職業選擇沒有心理準備,在擇業時對自己未來的崗位沒有明確的定位和意向,更不了解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傾向,在臨近畢業時隨大流被動求職,消極就業,更表現為求職成功後缺乏長遠職業規劃,沒有時間觀和緊迫感,缺乏達成結果的強烈願望。

四、就業供需雙方匹配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就業供需雙方匹配不理想的原因調查中位於前三位的是:學生崗位薪資地域等要求脫離實際、學生崗位薪資地域等要求脫離實際、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存在差異。其中前兩個原因都屬於女大學生就業定位不準確,並且比例高達30%以上。很多女大學生就業時視國家機關、國有企業為優先選擇的工作單位,視管理人員、公務員為最為理想的職業。尤其是寒窗苦讀十幾年,希望在初次就業能立竿見影地獲得回報,有一份相對穩定、體麵、有保障的工作。正因為如此,她們在主觀意識上缺乏理性的判斷與自我認識,沒有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中客觀進行自我定位,就業期望值過高,在擇業觀念上以優勢心理自居,不願到基層、勞動生產第一線工作,影響了其順利就業。

從學校角度來說,專業設置與市場的需求的差距也造成了就業供求的不匹配。一所高質量的高校,必須是基於社會的需要進行專業設置,有合理的專業布局和完善的專業建設,否則學校的發展就會失去有力的依托,其它的建設與管理就會失去落腳點。尤其如今社會發展變化越來越快,新興行業與職業層出不窮,而高校專業設置沒有跟上腳步,高校必須在專業設置與調控機製上加強關注力度。

五、對策與建議

女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也不是單方麵的,它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與努力。本研究從學校和學生兩個角度獲得以下的結論。

高校在人才培養和教學方麵需做的改革調查中前三位為:強化教學的實踐環節、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及協調能力的培養、加強人生觀職業道德和勞動態度的培養。這要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實踐環節比重,使得女大學生通過大學這個平台深入社會,深入實踐,深入生活,為即將步入社會打下基礎。通過社會實踐,學生走出象牙塔,一方麵可以更多了解社會現實,從而為客觀定位自我奠定基礎,明確切入社會的起點,為融入社會提供明確方向;而且還可以拓展其視野,鍛煉人際溝通和協調能力。

培養和提高女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的前三位為:專業實習、職業技能拓展培訓、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三點都突出了實踐的重要性。

我們的當代大學生動手能力弱,社會經驗少,眼高手低現象極為普遍,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過實踐認識社會是知彼,在社會實踐中認識自己則是知己,如此才能在求職時實現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踐的形式很多元化,有償性的包括:家教、促銷、校園開店、校園代理等;無償性的包括:義工、誌願者等。大學生可以有效利用這些活動增強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董世傑.大學生成功就業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陳萍麗.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管理觀察, 2010(2)

[3]魯暢.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7(4)

[4]楊邦勇.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