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昭通市城鎮化發展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2 / 2)

昭通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昭通市農村人均耕地麵積就僅為0.88畝,相當於世界人均3.75畝人均耕地的23%,稍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人均0.8畝耕地的警戒線。農村地區人口的數量已經超出了當地資源環境的容量。由於過去的過度開墾致使缺乏水源涵養幹旱板結,地力下降。在現有農業生產力水平下,不可能快速全麵提高農民收入,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必然趨勢。

三、昭通市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城鎮化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矛盾

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必然推動我市第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這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專業素質和技能的勞動力。但由於我市農民信息閉塞、思想觀念落後,文化水平較低。職業技術教育落後,有95.3%的人沒受過任何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全市職業技術學校隻有3所,專門針對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的機構或學校幾乎空白,農村人力資源的非農就業能力有待加強,農村剩餘勞動力人力資源的現狀遠遠不能滿足昭通市城鎮化條件下第二第三產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一方麵是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麵是大量的工廠企業招不到符合招聘條件的員工,這成為了阻礙昭通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這不僅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問題,也是解決就業難題的關鍵所在。

四、解決我市人力資源供需矛盾的對策

1.政府應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

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偏低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最大障礙。政府應該加大農村職業技術培訓的財政投入,並使之“製度化”,以保障農民的受教育權和創業發展權。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的需求對農村剩餘勞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免費技能培訓,並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使其持職業資格證書進入勞動力市場。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場用工信息係統,形成包括就業信息發布、就業谘詢、法律服務等在內的就業服務網絡,打破城鄉就業壁壘,把農村勞動力納入城鎮人員統一管理,實現平等就業。

2.政府應該製定優惠政策,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第一,合理規劃城鄉學校布局,優化教育資源。要本著“合理布局、整合資源、均衡發展、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過“撤、並、轉、建”等方式撤並整合,打破鄉鎮行政轄區的限製,優化教育資源。形成高中階段學校向城區集中,初中階段學校向鄉鎮集中,每個鄉鎮重點為好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和初中。在此基礎上根據“五統一”(標準、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原則,製定並落實中小學標準化建設規劃。第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在教育經費分配上實行差別化政策,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優惠政策,積極爭取不同層級的對口支援,充分吸納民間資本,多渠道籌集教育資金。第三,實施優惠師資政策輔助農村學校。鼓勵優秀人才到偏遠的農村小學任教;推行定向培養政策,製定待遇優惠政策,通過提高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吸引優秀教師和畢業生前往執教,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資源的均衡問題;製定專門針對農村地區和偏遠學校教師的培訓政策,從時間、經費、培訓力量等方麵給予保障,以提高這類學校現有教師的業務水平;第四,建立合理的教師資源流動製度,從製度上保證不同地區、不同基礎的學校都可能有優秀教師前來執教。在不同區縣之間、學校之間建立師資力量的對口支援關係,幫助偏遠地區農村學校的教師提高業務水平。鼓勵城市教師在一定時間內義務到偏遠地區和薄弱學校工作,使我市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均衡發展。

3.快速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完成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配第—克拉克定理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產值會越來越大,勞動力將更多地流向第三產業。從經濟規律和昭通市的市情來看,昭通市的各級城鎮的就業潛力是巨大的。而且城鎮的規模越大,其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也就越強。政府應當抓住時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鼓勵旅遊、餐飲、商貿、服務等行業的發展。政府應當製定優惠政策,在資金、稅收方麵給予支持,以提高第三產業的就業能力,吸納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