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1 / 3)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

特別關注

作者:嚴書翰

充分認識和積極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關係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關係到堅持我們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關係到中華民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這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界關於科學社會主義

發展史上幾次“飛躍”的討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理論界都在研討,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至今,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底經曆了幾次曆史性飛躍?綜合相關的研討資料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兩次“飛躍論”。第一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這次曆史性飛躍由馬克思恩格斯完成;第二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這次曆史性飛躍由列寧完成。這兩次曆史性飛躍是公認的,也就是說這是在我國理論界都被接受的沒有疑義的觀點。

二是三次“飛躍論”。就是在前兩次飛躍基礎上再增加一次飛躍,即二戰結束後,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係列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個觀點是把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發展看作是第三次曆史性飛躍。我國學界對這第三次“飛躍”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發展屬於量的變化,不能算是一次飛躍,應是第二次“飛躍”的延伸。有的觀點還以習近平論述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並把它劃分為六個時間段,但是沒有這個時間段為依據,認為這不算第三次“飛躍”。該討論還涉及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屬於哪次飛躍?大多數觀點認為應屬於第二次“飛躍”。因為毛澤東曾明確說過:“中國人民一貫地把中國革命看作是偉大的十月革命的繼續。”

三是四次“飛躍論”。就是在三次“飛躍”基礎上再加一次飛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我國學界對第四次“飛躍”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觀點認為,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成果,但目前還不構成一次“飛躍”,要到21世紀中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才可以說是又一次飛躍。

筆者是持三次“飛躍論”,但認為第三次“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是一係列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三次曆史性飛躍

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判斷,因為它實際上是回答“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怎樣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樣一個重大課題。

一、這個命題是由列寧首先提出最終由中國共產黨人完成

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先於西方發達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命題首先由列寧提出。當然,列寧為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國際上遭到了以考茨基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理論權威和國內以蘇漢諾夫為代表的孟什維克的猛烈攻擊。列寧領導俄共(布)和蘇聯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偉大勝利,有力地證明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先於西方發達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尤其是毛澤東和鄧小平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十月革命勝利後,上述曆史性課題就轉變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後,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命題。這也是由列寧首先提出並對其作了初步探索。但是,由於列寧過早去世沒能回答這個重大命題。當然,列寧在這方麵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其代表性成果是新經濟政策。列寧之後的蘇共領導人也接著對這個重大命題進行了探索,既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的教訓。站在當今21世紀的曆史高度,再來看蘇共領導人對這個命題的回答,總的來說是不成功的。

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客觀曆史進程。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係和製度,成功地回答了這個重大命題。當然,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開創和發展,堪稱篳路藍縷、艱難曲折、接力奮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毛澤東為書寫這篇大文章創造了前提條件,鄧小平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江澤民和胡錦濤在這篇大文章上寫下了精彩的篇章。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在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篇章。

二、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回答了當代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

前已論及,在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後,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可以率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個曆史性課題就轉變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命題。這是整個20世紀社會主義各國都在探討和回答的當代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曆史經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實踐,以及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當代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提出並不斷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這個曆史性意義,一定要給予實事求是的充分估計。當然,我們黨對這個重大命題的回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曆了從初步回答到今天科學回答的過程。

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這個重大命題是在黨的十四大。十四大從九個方麵概括了鄧小平理論體係的基本內容後明確指出:“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