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來的這李家四兄妹及他們同鄉的鄰居小妹,分別是李大、李氏、李二、李三和李三的媳婦王氏。全家五口人,他們身強力壯,團結和諧,個個都聰明勤勞。從開店到經營,一直都是生意興隆,過客不斷。他們把店裏安排得井井有條,內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後來老大、老二、老三他們哥仨,每人又都買了一掛馬車,除了開店,另外還拉腳拉貨。他們分工明確,各忙各的。當然在需要的時候也互相合作。
作為大哥的妹妹,和李二、李三的姐姐李氏,她和弟媳王氏倆人天天是燒水做飯,洗漱料理,喂馬掃地,迎進送出,總不清閑。而那三兄弟,內外兼顧,忙上忙下,也都團結和諧。他們五個人把這個大車店開得是有聲有色,紅紅火火。
隨著時光的推移,在一九二九年的春天,李家店四兄妹中的李氏嫁給了附近一個縣城裏的賣布商人陳斌。這陳斌也是闖關東來北方的山東人,他經過多年的辛苦經營,買賣做得也是相當的不錯,在當時也是遠近有名的有錢人。他和李氏結婚一年以後就生了個女兒,小兩口歡天喜地,生活過得的美滿幸福。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九三二年的秋天,也就是在李氏和陳斌成家還不到四整年的時候,在李氏的兄弟家和她的婆家就有兩件不幸的事,同時發生了。第一件不幸的事,是李氏的丈夫陳斌患上了傷寒病,不治而離世。而第二件不幸的事是四兄妹中的李二,在一次外出拉木頭的時候,他駕馭的拉著裝滿大木頭的那掛馬車的馬,受到了意外驚嚇。結果,在驚馬完全失控的情況下,翻了車,砸斷了李二的雙腿,導致他終生癱瘓,不能下炕。
這樣,李氏在喪夫和聞知二弟致殘的極度悲傷中,萬般無奈,她隻好領著女兒和帶著即將要臨產的身孕,又回到了李家店,又和她的兄弟們一起共同生活。從此這四兄妹的生意就一天天的不如從前了。
李家店的店鋪很大,那寬大而又東西連脊的十間泥草房,坐落在鍋底村的中央,前後有很大的院子。而且南北都有馬棚。房子的東麵是一個磨房,有石碾子和石磨,那是碾米和磨麵用的。大車店的正中是大廳,開著大門。正廳的西麵一連四間,依次向裏為外大間、裏大間,每個房間內都有火炕,由中間的走廊入內。那是供給外地的車老板兒和來往的過客住的;而正廳的東麵是一連五間,依次為三間的夥房加餐廳及一麵大炕,再往裏是外大間和裏大間。這是供給店主自家的夥計和家人住的,也是由房屋的中間逐一入內。
原來李大住東餐廳的大炕上,李二住東外大間,兄妹中的李氏同李三和他的媳婦王氏住東裏間。因為東裏間是南北兩麵大炕,所以能安排下李三兩口子住南炕,李氏住北炕。當時,為了方便,又在北炕沿處掛著一麵大幔子,這樣李氏就可以與南炕的弟媳倆同屋隔開,各成單元了。這是以前的住法,但現在家庭的情況有了變化,這種住法就需要重新調整。因為李二現在癱瘓需要有人照顧,因此把他搬到了東餐廳的大炕上和李大一起住;而剛回來的李氏,她帶著小女兒且又要臨產,所以把她娘倆安排在東裏間;李三和王氏兩口子搬到了東外間。這樣一家人就按新調整的居住格局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