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傳播
作者:蘇 素
摘要 本文以協警從“救人”到“抓小姐”事件為例,從傳播心理學角度分析造成新聞誤讀的因素以及反映出來的相關問題,最後淺談了一下減少新聞誤讀的措施。
關鍵詞 傳播心理;新聞;誤讀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4-0001-01
2004年3月14日,昆明一女子企圖自殺時被消防隊員救下。雲南《都市時報》攝影記者黃興能,當時拍下3名聯防隊員將女子帶走的照片並發在網上。該照片從此在網絡上以驚人的速度瘋傳,並且,“協警救人”漸漸被誤讀為“城管抓攤販”、“協警抓小姐”。在照片傳播至今6年間,盡管拍照的記者和相關媒體都作了澄清,卻始終無法阻擋流言的傳播。本是正麵新聞卻被曲解為負麵消息,眾多網友對這一錯誤訊息卻深信不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誤讀呢?
1 傳播中的編解碼混入大量噪音
信息是在被傳播的過程中被扭曲,被混入大量噪音的,產生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錯誤信息滿足了人們發泄不良情緒的心理需求,具有傳播價值
照片信息之所以被扭曲,是由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執法者諸如城管、民警等在執法過程中的粗暴行為讓大家對他們產生了刻板印象。基於這一觀點,相對於宣傳執法者的新聞,大家會對執法者的負麵信息更加感興趣,也更傾向於相信,給信息的扭曲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動機。
接著就涉及到傳播心理學中的啟動效應,即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識別不僅依賴於當前的信息,而且依賴於人們已有知識和經驗以及刺激物之間的了聯係和關係。
在這一事件中,啟動效應體現在信息扭曲者在網絡上看到那張照片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聯想到城管抓攤販時的粗魯行為,又或者根據照片中的女子形象聯想到“小姐”,就容易將眼觀和想象進行同化,按照自己的思維將信息加以潤色,使之更加符合個人心理活動,也就產生了對原始信息的扭曲。
我們看到,照片信息在被誤讀後,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有關該照片的真實報道。被扭曲的照片信息由於滿足了受眾的心理需求,比真實的信息更具傳播價值,更具吸引力。
2)傳播過程中有多個傳播者,信息被一再扭曲
在新聞照片被誤讀的過程中體現了信息扭曲效應: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若幹傳播者層層過濾,有時會產生扭曲現象,甚至最終背離信息源發布的原始信息,以至麵目全非。人們更傾向於誇大或增值那些符合自己既有觀念的信息,並樂意對其進行繪聲繪色的傳播。傳播的過程說簡單一點就像是我們都玩過的一個叫“傳話”的遊戲,原始信息由第一個人告訴第二個人,然後依次傳下去,經過若幹人後,最後一個人得到的信息往往都是與原始信息有一定出入的。參加傳話的人越多,信息走樣的程度就越嚴重,最後就出產出一條麵目全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