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下來不行,不答應下來也不行,魯迪嘯最後隻能隻能環顧左右而言他:“我對冶煉生產還不太不熟悉,先到下麵去摸一摸情況再說。”
魯迪嘯是學采礦專業的,對冶煉生產一竅不通,冶煉廠是出最終產品的地方,對那裏的情況不熟,當然沒有發言權,這個理由站得住腳。
從此後魯迪嘯每天一上班就往冶煉廠跑,當然也不會無所事事跑到下麵去看西洋景,也曾有意無意試探過下麵的口氣:“老總想把產量提高到30萬噸。”
下麵的人自然也不是傻瓜,隱瞞產量都唯恐不及,更不可能去大包大攬,引火燒身——哼!別人幾十年都是這麼過來的,現在隻有這個家底,你一當上生產副經理,就想要摟草打兔子,你以為你是誰呀?平時不肯投入,關鍵時候想來揩油。任務年年都在加碼,今年再加10萬噸,明年還不知道會壓下來多少,把我拿出去賣了也填不飽你們這些人的味口。於是不緊不慢地應付道:
“反射爐需要進行擴能改造。”一句話就可以把你的嘴封得死死。
通常在一家企業,生產副經理是僅次於正經理的行政二把手,正經理不在時,如果沒有設置專門的常務副經理,一般都是由生產副經理來主持行政工作。
改革開放初期,因為突出“市場”的主導地位,各地都相繼括起一股“以經營為龍頭”的飆風,試圖顛覆生產在企業長期無可撼動的主導地位,可無論他們怎麼上躥下跳,幾十年過去,“經營”二字始終龜縮在“生產”的後麵無法逾越。所以生產副經理在企業內部的權限非常之大。
但管生產永遠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因為所有人都能讓他的計劃落空。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提高產量,是除了專管生產的副經理難以直接實現,其他所有人都能夠間接實現的目標。管設備的通過技術改造手段可以迅速提高設備產能,管工藝的通過工藝革新可以讓產量迅速翻番,管人事的像我過去一樣,通過一套合理的工資方案,也很容易把產量提起來,下麵的主要生產單位,生產一線的工人師傅就更不用說,那都是直接跟生產打交道的,直接掌握生產主動的人,唯獨除了管生產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管的生產副經理,手裏頭攢不住任何尚方寶劍,需要所有人來為他服務,正所謂功夫在功夫之外,所以作為行政二把手的生產副經理,永遠是企業當中那個最威風八麵,又最無可奈何的人。
“上邊的人無論如何也說不贏下麵,下麵的人要糊弄你,可以羅列出一百個理由。哪怕你喊破了嗓子,也等於是在隔靴搔癢。”魯迪嘯後來多次在各種場合抱怨不迭。
像這樣僵持下去的結果,任務最終自然是無法完成的。但也不是一點功勞都沒有,全年的實際產量達到24萬噸,僅次於投產後的第二年——1960年最高銅產量26萬噸,是曆史上第二個高產年。
下麵的人也會看風向,嘴上說有難度,知道你也是在試探他,明知是塊難啃的骨頭,上麵層層硬壓下來任務,而且不是像過去那樣繞過了許多彎彎繞,而是由老總親自出麵來口頭傳達,也絕不會是信口開河,說說而已,你若一點動作也沒有,就要考慮自己的位子坐不坐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