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將逐步獲得與其作品藝術價值相稱的市場回報,這是《中國商人》從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以下簡稱“漢昌集團”)了解到的信息。
長期以來,中國藝術家群體被撕裂為幾大群體:堅守中國主流文化藝術創作傳統的,從事西方藝術創作的,以及希望從“融合中西方元素”的實驗中獲得更好“錢景”的。但是在西方藝術思潮和交易平台處於主導地位的當代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家群體的“文化自信”正在被日益削弱。
現在,這種局麵有望被改變。
作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授權的獨立運營機構,漢昌集團正致力於突破中國傳統藝術家作品價值轉化為資產交易價值的“最後100米”。通過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金融中心和交易體係,推動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從而實現對中國主流傳統文化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進行搶救性挖掘、培育和提升,以及中華民族文化藝術資產價值的倍增。
“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是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的惟一標準,一切有悖於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的將嚴格拒之門外。”這是該機構的核心定位。也就是說,漢昌集團將把經營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藝術作品作為自己的立身之道,這意味著對於另外一些市場的堅決舍棄。
漢昌集團總裁王小虎證實上述交易標準。接受《中國商人》專訪時,他拋給記者一個問題:“為什麼西方的達芬奇、梵高、畢加索,他們的繪畫藝術成了全球收藏家頂禮膜拜的對象,每幅作品的價值動輒上百萬、上億美元,而最具高度思想表達、天人合一的中國主流優秀藝術作品,如八大山人、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的作品價值卻遠遠落後於他們?”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價值長期被低估正是王小虎的心頭之痛。事實上,中國經典藝術作品中簡約而含蓄的哲思,空靈而天然的意境,曾經為達芬奇、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大師們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但是藝術品交易市場是用資本來說話的,資本的選擇進而會影響當代藝術家群體的創作傾向,進而波及到藝術家群體乃至民族的文化自信。如何破解中國經典藝術作品從藝術價值到資產價值的轉化問題,仍有賴於藝術品交易市場和交易機製的科學設計與規範化運作。
王小虎的從業履曆,為其最終推動這一機製的探索和運作打下了基礎。他曾擔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化企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中國文化企業報告》執行主編。此前,他在政府機關工作的23年中,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多次發表文化與藝術等方麵的理論文章,在文化產業項目設計、藝術品投資與管理、大型文化活動組織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功底和實操經驗。
日前,就漢昌集團在中國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體係等方麵的探索,王小虎與《中國商人》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華騰飛,文化先行
中國商人:請首先介紹一下漢昌集團是在什麼背景下成立的,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的交易體係是如何成形的?
王小虎:“中華騰飛、文化先行”。文化的複興離不開事業的引領和產業的支撐,更需要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實現中國夢,實踐文化先行的理念,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作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授權獨立運營機構,致力於對中國主流傳統文化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進行搶救性挖掘、培育和提升;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金融中心;致力於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資產價值實現倍增,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複興。
說到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的一係列交易規則與交易模式,實際上經過了一個廣泛調研和充分論證的過程。
自2013年3月份以來,集團領導深入調研上海、北京、天津、深圳、西安、山東等省市文交所,組織涉及金融、證券、法律、藝術、科技等國內外有影響的專家或機構。在廣泛討論、反複論證的基礎上,對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規則、交易模式進行了頂層設計。在法律框架下,建立了目前國內最具創新的藝術品交易規則。
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一旦正式運行,將標誌著中國藝術金融化瓶頸的破解,標誌著中國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大眾化時代的來臨,也標誌著中國藝術品投資進入爆發式的發展。
2013年9月6日,漢昌集團與重慶市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在重慶人民大禮堂隆重簽約,授權漢昌集團為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藝術品交易部的獨家運營機構。重慶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是由中國證監會牽頭的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備案通過,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資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