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的背後
投資
政治周期理論揭示,一國政治周期的切換通常通過影響一國的政策取向,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將直接地或間接地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總統選舉向來備受市場關注。2012 年美國總統選舉將於2012 年11 月6 日舉行。這是美國第57屆總統選舉,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主要角力對手已經最後確定。民主黨由現任總統奧巴馬代表,共和黨由前馬薩諸塞州州長羅姆尼代表。
美國總統選舉製度由美國聯邦憲法規定,選舉製度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選舉人製度:選民既要選擇總統候選人,也要選出選舉人以代表其選舉總統。美國聯邦憲法規定,美國總統選舉采取的是間接選舉製度。在這一製度下,選民直接選舉的並不是總統而是選舉人。選民在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並由選舉人代表選民投票選舉總統。選舉人以州為單位,每個州的選舉人數同該州在國會兩院中的參議員和眾議院的總人數相等。特點之二是勝者全得製度,在美國絕大部分州采取此製度,即在一州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票的候選人將獲得該州所有選票。
從美國曆史看,在任總統參加競選下次總統的成功率是 70%,過去有30個例子,有21個成功的案例。在落選的9個案例中,有5例是在19世紀,離當前太過久遠,參考價值不高。在上個世紀的4個落選案例中,有3例是存在第三方競選者的顯著影響。在可具參考性20 世紀的案例中,隻有1例是在兩個競選人對決中落敗的。而這一個競選失敗的案例是1932年,羅斯福大比分領先胡佛成為美國總統,羅斯福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危機的衝擊使得胡佛失去了機會。統計來看,在位者獲得連任的概率較大,主要是因為在位者優勢。在其他條件相仿的情況下,或許選民們認為隻有讓一位總統在位執政滿八年即可能的最長任期才是公平的。
雖然有在位者優勢使得奧巴馬占得先機,但仍有機構預測羅姆尼並不是毫無勝算。這些機構認為,奧巴馬在任期間美國經濟複蘇疲軟、失業率居於高位。美國的一些政治經濟學家從曆史數據的經驗研究中發現,在競選當年收入和通脹是決定美國在任總統能否連任的最關鍵經濟指標。雖然CPI增速顯示奧巴馬麵臨的通脹壓力較小,但是GDP增速、失業率及個人收入增速均顯示,奧巴馬麵臨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表現為經濟複蘇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