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評《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1 / 2)

評《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

新批評

作者:吳團英

在中華民族建設先進文化的偉大工程中,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成為新世紀學界的一大熱潮,相繼出現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成果,而且研究方式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由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托婭、李樹新等教授組成的學術團隊編撰的《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即《達斡爾族小說研究》(李樹新、林琳)、《達斡爾族報告文學戲劇文學研究》(托婭、劉誌中)、《達斡爾族散文研究》(趙延花)、《達斡爾族詩歌研究》(崔榮、包薇)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研究著述。它不僅體現著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書寫方式多樣化的趨向,而且該研究叢書在形式上也進行了一次十分肯定的學術嚐試,體現了學術性、史料性的完美結合,填補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披閱該研究叢書,認為有以下幾點頗值圈點。

開拓、創新的學術視野是《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最為顯著的特證。達斡爾族作家文學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要群落,在中華民族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淵源流長的納文慕仁江,以她清澈的湍流滋養和孕育了敖拉·昌興、欽同普、索依爾、孟和博彥、吉雅、烏雲巴圖、孟德蘇榮、巴圖寶音、李陀、額爾頓紮布等一大批優秀的達斡爾族作家。他們依托民族文化母體,以其“下意識的文化自在性”生發出對本民族文化深切的認同意識,在豐厚的口傳文學的熏陶中,辛勤耕耘,以滿文、蒙古文、漢文等多種文字創作出大量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以求在強勢文化的擠壓下,掙脫失尊的尷尬和失語的無奈,重鑄達斡爾民族現代形態新的精神家園。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團隊的成員們慧眼識珠,廣收博采,在盡可能完整地收集、翻譯、整理相關資料基礎上,對達斡爾族老中青三代作家甚而對80後、90後達斡爾族作家與作品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分析和整合,對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基本特質、創作經驗、文學個性等問題進行了全麵的檢視,對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也做出了相當深入的探討與總結。

集中展示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豐富性和整體性,是該研究叢書明晰可視的另一特征。《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作為總結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第一部全景式的專著,規模宏大,視野開闊,不僅將達斡爾族小說、詩歌、散文作品囊括於內,而且將目前無人涉足的達斡爾族報告文學與戲劇文學、影視文學亦納入到研究視域中,首次對這些作家與作品進行了深入而精辟的剖析,彌補了以往研究無法詳盡和完善的遺憾,豐富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研究的內涵。在該研究叢書中,研究者還運用曆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眼光來觀照其研究對象,表現出獨特而寬廣的視野、多元而寬和的批評態度,極大地提升了這部研究著述的學術深度和品位。

精心構設的獨特形式是《達斡爾族當代文學研究叢書》的又一特征。這部研究叢書在形式上一改傳統的文學研究書寫方式,“史”與“論”相結合,清晰地梳理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發展脈絡,勾勒出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曆史麵貌。各分卷以文體“創作論”為軸心,以精選的作家作品和精美的導讀分析,真實地展現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獨有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各分卷文體“創作論”不同於以往文學研究中的概說,而是以宏觀的眼光辨析達斡爾族作家文學與祖國當代文學的關係、鳥瞰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演進、考察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探討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分期。這些重大問題的提出與概括,完全是以嶄新的視角審視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曆程,構成了該研究叢書的基本綱領和指導思想。各卷文體“創作論”還對不同時期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與戲劇文學發展的特殊問題進行論述,對各個時期社會政治、思想變遷與演變、民族風俗與心理、作家生活風貌、文學傳承以及文體的興衰等,都有深入的論述和精當的描繪,使“史”與“論”交相輝映,共同營造出一種美好的藝術氛圍,引領讀者把脈達斡爾族作家與作品的質涵。這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也使“史”的線索亦更加清晰係統,涉獵範圍也更加廣泛,真切地展示了達斡爾族作家文學的生成緣由、生存狀況與發展趨向。這一研究嚐試無疑是獨具一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