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在投機最狂熱的時代,不但中產階級,就連賣菜販、燒老虎灶的幫工、在大戶人家裏服務的女傭們也一起卷入進去。10股買不起買1股,1股買不起就找幾個人合買,大量窮苦百姓把棺材本都拿出來投機,希望能快速致富。不過-年,風潮退去,洋人攜款潛逃,洋商機構和銀行紛紛表示免責:我們發行時就明股票投資可能是有風險的,再我們也是“受害者”,給中國留下一地雞毛。
上海、津、北京等重要城市合計損失000多萬白銀,大部分國內錢莊在金融風暴中無力收回拆借出去的投資款而倒閉,清政府本來財政就不富裕,還要拿錢救市,最後不得不打回收鐵路的主意,試圖將內地商辦鐵路回收重新賣給外國資本獲取救市資金並恢複金融穩定,結果引發了四川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再接下去就是武昌起義的槍聲和王朝覆滅。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清朝覆滅是必然性,但橡皮股票導致的金融危機並進而演變成全方麵的統治危機,卻是不折不扣的偶爾性。
新中國成立後朝鮮戰爭爆發,歐美列強對中國實行封鎖,切斷各種急需的戰略物資來源,其他東西還可想辦法從蘇聯搞,唯獨橡膠,蘇聯比中國還缺,當時《華沙條約》各國沒一個能提供,不過蘇聯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中國最南端有發展橡膠種植的氣候條件。
為打破經濟封鎖保證內需同時也供應社會主義陣營,中國決定大力發展橡膠產業,從5年開始,在蘇聯資金和技術提供下,建設起兩大然橡膠生產基地——海南和雲南熱區。橡膠和石油一樣,在隨後一段時間裏擺脫了需進口的局麵,甚至還有餘力出口。
改革開放尤其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90年代,橡膠和原油一樣,國內產量早就不夠使用,需要大量進口,由於泰國煙片膠質量更有優勢,為防止衝擊國內市場,對進口橡膠專門設立配額管理製度,隻允許采購國產膠不夠部分的缺口,不允許國內外自由競爭,該製度也同步用於棉花、白糖等大宗物資上。
由此,國內棉花、橡膠、白糖一直都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一張的進口配額批文就代表著大筆利潤,隻要能搞到批文,不需要你有資金,也不需要你懂貿易,馬上有人會把一切都搞定並給你塞錢,這就是8、90年代官倒和批條經濟的由來,很多官二代依靠權力賺得盆滿缽滿,當國內一戶人家一年都賺不到1萬塊錢時,他們早已開上售價100多萬的大奔馳。
後來,批文經濟變得越來越正規化、程序化,但國內外價差依然存在,更多搞不定批文卻又想牟取暴利的人物湧現出來,產生了層出不窮的走私,特別是97年金融風暴後泰國國內橡膠滯銷、泰銖貶值而價格猛跌,國內因有保護,跌幅受限,內外價差更大,走私迅猛抬頭。
一方麵是國內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困難,一方麵是走私猖獗,所以7月中旬出台了針對性打擊措施。常浩知道有這件事,但忘了具體什麼時候,沒想到忽然就被趕上,確切地,昨下午就有主力先知先覺,所以價格打不下去。
正式開盤後膠就一改昨頹勢,直接高開到70,比昨收盤的700足足攀升4%以上,盤麵紅彤彤一片。
但常浩臉色並未見到太多欣喜,反而“咦”了一聲:“超哥,我感覺味道不對啊。”
超哥觀察了兩分鍾,也點頭:“是啊。不多不少就開70,這裏麵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