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緊迫性
艾滋病的蔓延:今天,有四千萬人身患艾滋病。每年,超過三百萬人死於艾滋病。艾滋病帶來的災難世界各國都未能幸免。然而,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壓力最大,包括個人的、經濟的以及社會的壓力。這些不僅僅是醫學方麵的數據能說明的問題。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早期最先出現艾滋病蔓延跡象時,各國便開始意識到艾滋病毒帶來的巨大挑戰。一開始,人們預言可以在十年之內研製出安全的艾滋病疫苗。但是直至今日都尚未研製出來,看來有效疫苗的出世似乎還要假以時日。盡管對艾滋病的治療手段有了長足進展(最新的方法就是三聯藥物療法)但是這些治療十分昂貴。聯合國的三乘五計劃(到2005年使得發展中國家的三百萬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也遠遠未達成預期目標。使更多的人接受艾滋病抗體檢測,並提供保密谘詢的目標也沒有實現。在許多國家,艾滋病仍然和歧視聯係在一起。造成這種局麵的一部分原因是感染艾滋病之後一般的後果就是死亡。另一部分原因是人們對於艾滋病毒傳染途徑的傳統觀念沒有改變:即性交、注射吸毒以及賣淫嫖娼。
在艾滋病出現的早期,在許多發達國家譬如澳大利亞和美國,大多數被檢測出感染艾滋病的人是男同性戀者。發展中國家的艾滋病傳播沒有這個特點,比如說中國。然而,由於大量同性戀艾滋病人群的出現,再加上沒有疫苗、早期沒有有效治療方案,就使得社會對人類性的反應產生了變化。
艾滋病的悖論:同性戀這個已經非常脆弱的社會群體又遭受到艾滋病的影響,此外他(她)們又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這給早期的艾滋病問題帶來了許多困難。然而,解決艾滋病牽涉到一個悖論問題。減少艾滋病傳播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保護感染人群或者易感人群的權利。這在過去看來是一個悖論,因為在過去處理傳染病的一般社會應對方法是進行隔離。但是當艾滋病的嚴重程度體現出來時,已經不可能實施隔離了。不論怎樣,有鑒於艾滋病在許多病人身上發展緩慢,有效隔離是一種失當且無效的應對措施。
正是意識到了艾滋病所帶來的這個悖論,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各國開始采取措施立法保護易感人群,包括:
(1)開展大型公共健康宣傳活動,以空前開放的方式討論性話題;
(2)規定全國性的為注射吸毒者提供針具交換項目;
(3)使賣淫(性服務)進行合法化或者非罪化;
(4)通過反歧視法律;
(5)使性少數群體非罪化。
在勇敢的采取了這些看似激進和悖論的措施之後,一些國家艾滋病感染率在早期飆升的勢頭被遏製了。血清抗體轉陽性數量快速減少。盡管證據顯示最近幾年有上升趨勢(主要是年輕一代無法在長時間內保持警惕和自我保護),非藥物措施的有效性得到了廣泛承認。事實上許多采取了上述悖論式措施的國家都出現了血清抗體轉陽性數量減少的趨勢。而那些繼續推行或者允許歧視、製裁成年人私下性行為以及對少數人群歧視的國家卻經曆著艾滋病感染的不斷蔓延。
在世界大多數地方,提供保密檢測、谘詢以及昂貴治療的服務仍然十分有限。歧視仍然阻礙抗擊艾滋病戰略地有效實施。這些戰略地實施十分依賴於行為的改變。而改變則依賴於認識、自我認知和自我保護能力的增強。
關於中國:新病例中有很多是由於注射吸毒和性交傳播的。汙染血液製品導致的早期蔓延已經基本控製,但是上述“兩種行為”即注射吸毒和提供性服務都是“地下行為”。中國艾滋病的感染的確切人數還不確定。因此必須采取堅決措施遏製這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