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三峽

言論

目前,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已全麵發揮,10年累計發電7100億千瓦時。經過6年試驗性蓄水檢驗,國務院將對三峽工程進行整體竣工驗收。但三峽工程也麵臨長江瀕危物種滅絕、庫區水汙染以及地質災害等多方麵問題的挑戰。

修建和運行三峽工程,中國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像庫區滑坡、水庫淤積等生態問題,早在三峽論證設計之初就已經意識到,多年來一直采取措施,防治效果比較明顯。

——三峽工程的主要設計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

1998年長江發生大洪水,當時三峽工程還沒修好,荊州汛情告急。三峽工程修建以後,雖然去年也有大洪水,但荊州防洪形勢變好了。

——荊州市監利縣汴河鎮副鎮長潘克儉

三峽工程是一個固定的巨大建築物,起碼會存在百年以上。它的設計和建設依據的是以往的氣象、水文和地質資料。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將引起氣候、水文的變化。變化的趨勢和結果是否符合原來防洪的要求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

大麵積水體替代陸地,確實會對區域氣溫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作用總體表現在對氣溫的“緩衝”和“調節”上,通過升高最低氣溫、降低最高氣溫,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氣溫的日差以及年內變差和年際差異。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王國慶

三峽水庫多年蓄水,泥沙在上遊淤積,清水下泄後,導致中下遊河槽下切,水位下降。這加速了長江中下遊湖泊裏的水流入長江,導致長江中下遊枯水期提前2個月到來。這就是近年來湘江、洞庭湖等長江中下遊支流冬季大旱的主要原因。

——著名水利專家聶芳蓉

現在說湖北大旱和三峽有關,早了點。如果要說有關係,要靠多年的監測數據說話,而現有數據時間太短了。

——國家環保部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

隨著大壩下遊水量的減少,長江的水位將下降,附近湖泊網絡將被逐漸分隔開來,這使得魚類更加難以生存。三峽工程的建設已經導致白鰭豚數量的驟減,這種極為稀有的豚類被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

——武漢大學生態學家謝平

其實水利工程之興利避害,還在於思想觀念上。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到底誰是第一位的——人類及其經濟發展?還是各種自然物種的共享?

——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