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28日,一顆子彈打穿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的脖子,..,積蓄了35年的矛盾決堤了,積壓了27年的軍火爆炸了,..,6500萬人參加了戰爭,1537萬人被戰爭的洪水淹沒..
本文將深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和經過,並瞭望當今世界的走向。
德國在戰爭中崛起,挑戰舊的世界秩序
1870年英國工業產量世界第一,美國第二,德國第三,法國第四。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人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舉行了德國皇帝登基儀式。德意誌帝國在法國的王宮裏宣告誕生。
19世紀的德國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從1851年到1900年,德國取得了202項重大科技革新和發明創造,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居世界第二位。
1871年德國統一之後,德國經濟出現跨越式的發展。德國的煤炭和鋼鐵產量躍居歐洲第一;化工產品總產量躍居世界首位。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
1913年美國工業產量世界第一,德國第二,英國第三,法國第四。
美國超過英國,舊的世界格局即將崩潰
從1870年到1913年,美國工業產量增長8。1倍,德國增長4。6倍,英國增長1。3倍,法國增長1。9倍。
1913年英國、美國、德國和法國的國家實力對比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但是英國的殖民地麵積仍然是世界第一,法國第二。歐洲頭號強國——德國的殖民地麵積屈居第四,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的殖民地麵積屈居第五。
曾大江認為:1913年,新崛起的美國和德國,打破英國和法國建立的舊的世界秩序,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已經是曆史的必然。隻是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的方式還沒有確定,談判、局部戰爭和全麵戰爭均有可能。
中國實現統一之後,是否會像德國一樣出現跨越式的發展?中國崛起之後如何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美國豈肯讓從英國手中奪過來的世界領導國地位從手中滑落?抓住台灣,阻撓中國統一,聯合日本,遏製中國,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對策?
傳統大國要維持其剝削、壓迫和遏製其他國家和民族的舊秩序,就必須遏製新興大國的崛起。中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巴西和南非都是美國遏製的對象,隻是遏製的方式方法法和力度不同而已。
兩大軍事集團,矛盾尖銳
普法戰爭讓德國和法國誓不兩立。德國在世界範圍內與英國爭奪市場和殖民地。德國在巴爾幹問題上與俄國對抗。德國與法國、英國和俄國都存在尖銳的矛盾衝突。
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問題上與俄國針鋒相對。德國和奧匈帝國都奉行泛德意誌主義,是天然的盟友。因此,德國和奧匈帝國於1879年率先結盟。
意大利與法國在******問題上明爭暗鬥。因此,意大利向德國靠攏,於1882年加入了德奧集團。至此,同盟國軍事集團形成。
德國是法國和俄國共同的敵人,俄國的另一個敵人奧匈帝國又與德國結盟。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和俄國於1892年正式結盟。
德國在世界範圍內與英國爭奪市場和殖民地。奉行歐陸均勢政策的英國麵對日益強大的德國,自然倒向了法國。因此,英國和法國於1904年結盟。1907年英國又與俄國結盟。至此,在同盟國軍事集團形成25年之後,協約國軍事集團形成。
曾大江認為:德國宿敵過多,與英法俄三國都存在矛盾衝突,兩線作戰難以避免。希特勒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才進攻波蘭,就是吸取了一戰中德國兩線作戰的教訓。美國準備同時打贏兩場戰爭,其實已經犯了兩線作戰的錯誤。
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奧矛盾是兩大軍事集團的主要矛盾,而法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這就為意大利先保持中立,後來加入協約國軍事集團埋下了伏筆。
中美矛盾和美俄矛盾是21世紀前半葉的主要矛盾。中國與美國、越南、日本和印度均存在發生戰爭的可能性。美國與伊朗、中國和俄羅斯存在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俄羅斯與美國存在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中國必須避免兩線作戰,但又要同時麵對台灣、南海、東海和中印邊界四個問題。2008年到2012年是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的時間窗口。中俄結盟抗美與法俄結盟抗德和蜀吳結盟抗魏一樣勢在必行。中俄結盟抗美更像蜀吳結盟抗魏,像蜀吳之間存在隔閡一樣,中俄之間也存在憂慮。
巴爾幹戰火紛飛,歐洲火藥庫一觸即爆
幾個世紀以來,巴爾幹地區都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但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實力從1800年就開始逐步下降,對巴爾幹地區的控製力也逐步減弱。這樣,巴爾幹地區就獨立出了一些新的國家。到1900年,巴爾幹地區出現了五個獨立國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波斯尼亞名義上還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實際上已經被奧匈帝國控製。
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巴爾幹地區出現利益真空。奧匈帝國和俄國都想在巴爾幹地區擴大勢力範圍。兩大軍事同盟在巴爾幹地區的利益衝突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日薄西山而日益加劇。
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是鄰國。被奧匈帝國控製的波斯尼亞的塞族一直企圖擺脫奧匈帝國的控製,同塞爾維亞合並。然而,1908年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正式吞並了波斯尼亞。這讓由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非常憤怒。因此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邊境上集結對峙。
1912年10月,以塞爾維亞為主的巴爾幹鄰國聯盟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動了巴爾幹戰爭。到1913年5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國土就被巴爾幹諸國瓜分殆盡了。
巴爾幹戰爭的勝利,增強了塞爾維亞的信心,也點燃了波斯尼亞的塞族的民族主義熱情。波斯尼亞自然成了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鬥爭的焦點。奧匈背後的德國和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也摩拳擦掌,此時的巴爾幹半島成了一座隨時可以爆炸的歐洲火藥庫。
曾大江認為: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總是傾向獨立於多數民族建立的國家,這種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上排異現象往往被煽動成要求獨立的民族主義。這是分裂一個國家、幹涉別國內政和製造內亂的常用方法和變更一個國家政權的常用借口。希特勒利用蘇台德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和北約利用科索沃分裂塞爾維亞都是在民族主義上做文章。南奧塞梯問題也出在民族主義上。
金融資本全力支持軍備競賽,對戰爭資助到底
從1887年開始,德奧意英法俄等國就不斷擴軍備戰。為了擴軍備戰和維持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歐洲各國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43億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相視著。盡管戰爭可能導致各種可怕的結果,但是與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相比,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如果歐洲各國的擴軍備戰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麼就隻能以各國政府的破產而告終。國際金融資本向歐洲各國提供信貸,全力促成擴軍備戰和軍事對峙,以便在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中牟取暴利。
曾大江認為:軍備競賽不是以戰爭結束,就是以一方或雙方的崩潰來告終。冷戰如果不是以戰爭來結束,就隻能以一方或雙方的崩潰來告終。如果蘇聯不崩潰,那麼美蘇戰爭將是難以避免的。美國單方麵的軍事準備必然要尋找伊拉克、南聯盟、阿富汗和伊朗這樣的靶子來消耗彈藥。否則,在彈藥已經堆積如山的情況下,兵工廠就沒有開工的理由了。中國和俄羅斯都必須避免與美國搞軍備競賽。
金融資本進行金融剝削的四大手段:資本炒作、信用貸款、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加大資本投入,擴大信用貸款,製造經濟泡沫和投機狂潮,當民眾的財富大量卷入投機狂潮後,抽出資本,緊縮信貸,經濟泡沫破滅,投機狂潮嘎然而止,經濟衰退和資產暴跌。資產暴跌時,金融資本就瘋狂收購資產。這樣金融資本就完成了一次對所有人的財富的瘋狂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