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我們逝去的年華,願彼岸長存,春暖花開…
那一年我才僅僅十二歲,對於一般人來說,應該還是在熱衷電腦,又或者上網玩無聊遊戲。而我已經開始了這一生中最初的血腥征途,也許有人覺得這似乎很過癮,其實我想說,這實在是世界上少有的艱辛與不堪,因為我必須時刻直麵危難,生死不過是一瞬間發生的插曲,而我的任何大意都可能丟掉小命。
我們生活的地方叫彼岸星,當然僅是我部內部的定義。對於生活在另一端的生命而言,我們有個更加邪惡而又悠遠的名字,不明星——黑洞!
盡管超大質量黑洞被認為是太空中最具破壞性的存在,完全不適宜生命居住,但生命體仍有可能存在於超大質量黑洞之中。道庫恰耶夫表示,如果真有生命存活於超大質量黑洞中,它們將進化成為星係中最先進的文明。
道庫恰耶夫理論提出了某些黑洞類型的可能性。在一個帶電旋轉的黑洞內部,某些區域的光子能在穩定的周期軌道上存活。也就是說,盡管黑洞破壞性無比強大,但是它的內部環境卻適合生命存在。事實上這種領域的存在,衍生出了我們這一族特殊的生命體---鬼泣!
道庫恰耶夫近期在康奈爾大學敘述了鬼泣的領域,黑洞中存在適合光子的穩定軌道,那麼將有可能存在行星的穩定運行軌道。但這種穩定的軌道僅存在於跨越黑洞表麵的臨界點,進入黑洞表麵則出現時間和空間的逆轉。
超越黑洞表麵還有另外一個領域,叫做“柯西表麵”,在這裏時間和空間處於穩定狀態。在“柯西表麵”可能存在生命體,但它們的進化和生存狀況與人類並不一樣,它們能夠承受巨大的潮汐引力波動。
超大質量黑洞非常強大的引力足以吸收周圍一切物質,包括光,所有經過黑洞“視界”的物質都不再存在。
黑洞中很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它們的文明程度已經遠勝人類,屬於三級卡爾達肖夫指數的智慧文明,從黑洞外部根本無法觀測到。
本文摘錄自世界百科全書,妖芒現世。雖然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已經深切了解生命的另外含義,在我們遙遠而又臨近的太陽係深處,就存在類似於我們的生物,並且不止一次的前往g星考察,那時候我隨行了比恩卡琳艦長前往g(green)星例行探索,在創世元年(公元前3000年)。
我們來到g星的時候已經擁有成熟的空間折疊技術,那是一種利用強引力而產生的三代能源,並且熟練運用能夠使得我們的航空艦能夠在各個宇宙空間中自由穿梭,這項技術的發明人正是我的父親,葉少寒。
在這個時代之前,我們的科技隻能實現短途運輸,雖然我們已經能夠輕易實現星際航行,但是所耗費的時間和能源卻非常巨大,因此在這時代之前的科技,我們統稱為二次能源時代。
因為傳世元年之前的大量開采和使用,位於我們本源星的能源已經接近匱乏(至於匱乏的原因,在後續故事裏會陸續提到),這使得我們必須前往其他恒天體係統中尋找新能源。而作為三次時代的發起人,我的父親必須親自參加這次探索,一方麵是對折疊技術的研究需要,另一方麵也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比如責任,又或者使命感?
艦船是平日裏常見的星際飛行器,它的外形就像這個時代的筷子或者用動車更加恰當,為了減少空間光子的湮滅阻礙,我們的飛行器是比恩市長駕馭,父親以及上百名科研學者親自設計製造的航天艦,因為加載了三次能源,我們的艦艇可以實現相位間短距離的星際飛行,當然這裏所謂的短,遠遠超出了十萬光年的距離,而作為這次飛行的第二次航行,父親以及幾乎所有的研究小組全部參加了這次穿梭。
通常對於我們這一類來說,我們擁有的生命極其短暫,我們隻能夠在本源星生存大約二十萬個本源日(一萬個本源日相當於一年),也就是說我們其實隻能活二十年!這對於時空來說足可以忽略的時間,對於其他生物而言,卻是一段非常悠久的曆史,假如換算成g星而言,我們可以說是神一樣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