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多個人的挖掘隊,人是有點少,不過葛浩計劃的這條水渠隻夠灌溉五六百畝地。這樣七十個人已經足夠了,而且這五六百畝地還盡量是剛撂荒不久的地,因為葛浩為了讓五十多戶都能用到水渠,把這些地分給了這五十多戶,按每戶十畝。在沒開挖水渠時就每戶簽了一份約定來共進退,防止以後逃荒回來的人爭地。這也沒辦法,現在山東幾乎是個“三不管”之地①,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十畝精耕細作的土地是可以養活一家人的,當然這也是必須有充足的水灌溉才能達到。再加上水量充足的話是可以輪耕輪作的,之前在忙完秋收後,很長時間田地裏什麼都不種,等三個月左右在種和上一年一樣的作物。按說輪耕輪作製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已經有,而且在《齊民要術》上還有係統記錄,看來老祖宗的東西隻要用好了,哪還會挨餓呢。這隻能說是適逢亂世的悲哀。
……
天還沒亮,各家各戶都已經在忙碌著起床做飯。這也是葛浩計劃挖水渠的第一天,葛浩計劃用半個月來完成這條小水渠。雖然時間有點緊迫,但還是可以做到的。當然更重要的目的是趕上全真道的“糧種貸款”,反正葛浩是按貸款來執行的,第二年要求全村不再用全真道的糧種。
在計劃的第一天,葛浩當然過來和大家一起幹活。畢竟這項工程是自己提出來的,這是葛浩來到這個時代第一次組織群眾力量幹的事情。第一天要有同甘共苦的精神,就算是作秀,也必須做到底。不然,如果水渠出現問題,觀東村將麵臨嚴重的危機,不是挨餓那麼簡單,大部分家戶將直接斷糧。
葛浩一次次揮舞著鋤頭,汗水早就浸透了衣服。旁邊的田大鍾,幾次想要奪下葛浩的鋤頭都沒有成功。他可不希望他的兒子小鍾有個英年累死的老師,但是就是拗不過這個十六歲的小子。按說像他這麼大的小子,田大鍾哪有給他講理的習慣,早幾個耳刮子抽過去了,估計小鍾就是被他老爹抽傻的。不過,給田大鍾一百個膽他也不敢抽葛浩。開玩笑,不用葛浩動手,其他村民絕對群毆他。
到了中午該吃飯時,葛浩讓大夥停下手中的活計開始吃飯。由於大家都沒有多少存糧,葛浩就把全村的漁網收集起來做大的迷魂陣漁網,這幾天長春湖裏的魚遭了殃,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長春湖裏的魚會被捕完的,其他村的人都大罵觀東村不地道,關鍵罵歸罵,誰叫觀東村人這麼團結呢,沒有人敢去找茬。挖渠隊中午管一頓飯,是從大家捕魚分成裏抽取的一部分來的,由於沒有糧食,就隻能熬魚湯。七十多個人,湯是管夠,但隻喝湯對於幹重活的人來說很快就餓肚子的,所以中午時候各家還會送飯過來。
韓敏給葛浩和韓老三送來卷餅,很明顯裏麵夾著真空牛肉。韓老三三下五除二就解決掉了,又喝完一碗美美的魚湯,滿足的捋捋肚子,仿佛比皇帝吃山珍海味還要知足。葛浩自認為沒有韓老三這麼發達的咬肌,就把餅泡在魚湯裏,一邊喝著魚湯,一邊吃著泡餅。
吃完飯,是不能立刻去幹活的。三三兩兩的躺在地上休息,葛浩這時也沒什麼顧慮,也躺在這群人之間。此刻看著這群為生活而掙紮的人,一個個的臉上展現的卻是滿足的表情。是啊,他們能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就已經很知足了。曆史就是這麼奇怪,恰恰是一些人的不知足而導致別人連最基本生存的東西都被剝奪。如果能像這群農夫知足的過一生,葛浩心想,這樣能行嗎?
……
傍晚,大夥都回家去了,葛浩強拖著疲憊的身體從開挖地向計劃終點測量一下,計算著按著現在的進度十天左右可以完成。看來大家知道水渠挖成後,對自己很有益處,由此激發的勁頭不小。回到家,葛浩直接睡得像死豬一樣,手上和腳上的血泡都沒有挑,飯也沒吃。韓敏叫了幾次葛浩去吃晚飯,最後把葛浩拉坐起來了他竟然還是閉著眼睛,一鬆手又躺下了。韓敏無奈,隻得隨葛浩繼續睡下。
注釋①三不管之地:金國興定元年以來,由於蒙古迫使金國遷都南京(汴京),金國對河北、山東的控製力幾乎是微不足道,再加上山東這一時期一直有漢族農民起義的紅襖軍活動,山東已是豪強林立的割據局麵。而在山東東部的登萊地區,全真教在其民間有很深的影響力,這一地區幾乎是靠著全真教才有相對安穩的局麵。所以在對登萊的控製方麵,金國、蒙古以及南宋實際上在這一時期都沒有真正的控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