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急求進攻武器包藏禍心(1 / 1)

日本急求進攻武器包藏禍心

英國媒體日前報道稱,據一些日本官員透露,日美正進行秘密磋商,探討讓日本引進進攻性武器的問題,這些武器將讓日本得以向遠離該國邊境的地區投放實力。

高調爆料尋求攻擊能力

參與上述磋商的三名日本官員表示,日美已經就此舉行非正式且事先未披露的會談。會談內容是向日本提供將標誌該國軍力得到提升的戰力。日本將這種戰力視為“打擊能力”。據悉,目前日美就日本“打擊能力”的會談隻屬於初步階段,討論還未涉及到特定的軍事硬件。對於會談目的和針對目標,他們稱,雖然日本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一直是焦點,但日本拓展進攻能力的重點在於讓日本有能力摧毀朝鮮的導彈基地。不過,與日方的爆料相反,美國官員否認了雙方就此事進行過正式磋商,但未排除已經進行非正式接觸的可能性。一位美國官員還表示,日本去年曾就此事與美國官員進行過非正式接觸。

按日本官員的說法,日美雙方接觸中談及各種選項,日本繼續依賴於美國擁有打擊敵方導彈基地的能力還是獨自具備這類能力均包含其中。多名國防專家指出,日本拓展進攻能力意味著,要獲得攻擊能力需調整該國純防禦性的軍事理念,這種調整可能為獲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攻擊型導彈係統及其他裝備敞開大門。

不過,據了解,日美可能在數年後才會在日本引進攻擊性軍備問題上達成任何協議。路透社分析,日本欲發展進攻力量也會麵對諸多阻礙,包括購買進攻性武器成本高、日本政府目前負債累累、日本與鄰國關係是否會受影響,以及日美同盟本身的敏感性等。就連日本國內對獲得進攻性戰力的問題也十分敏感,一談論升級進攻性戰力就要用委婉說法作偽裝。前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曾在一年前稱,“這種戰力旨在攻擊敵軍軍事基地和戰略基地,但這是為了實施自衛”。

一名美國官員說,華盛頓目前還未就提升日本的進攻能力表明立場,主要是因為“日方尚未發展任何具體的概念或是提出具體的要求”。“我們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他們也還沒有達到那個階段,但我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一旦他們做好準備,我們會與他們交談。”

突破底線僅一步之遙

對於以《和平憲法》為立國根基的日本來說,此消息如果最終被證實,的確是個不小的新聞。然而,縱觀本屆日本政府上台後的舉動,此舉倒是其邏輯鏈條上的必然環節。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2012年12月上台以來一直致力於修改防衛政策,對尋求具備攻擊敵方軍事基地的能力持積極態度。盡管前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否認日本有意尋求“先發製人”能力,但本屆日本政府一直強調應保持“適當”的對敵攻擊能力,日本國內有識之士指出,這一政策與“先發製人”的界線是模糊的。

今年3月,日本安倍內閣更完全撕下最後一張假麵具,製訂“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將原來“普遍限製,特例放開”的原則,轉為“普遍放開,特殊限製”。由於日本在導彈部件、導航、雷達、電子設備以及新一代戰機技術方麵都具有先進性,發展進攻性武器在技術上都不成問題,隻是時間問題。今年7月底,日本防衛省發布新《防衛計劃大綱》中期報告,鼓吹中國和朝鮮“威脅”,提議日本保持受彈道導彈威脅時攻擊敵方軍事基地的能力。結合這一背景看來,日本此次與美國磋商尋求攻擊能力的傳聞,恐怕並非空穴來風。而日本獲權主動發起進攻的夢想,離實現本就隻有一層窗戶紙,捅破它隻是個時間問題。

警惕日本雪藏軍力

其實,從美日軍事合作親密程度分析,美國最終回絕日本這一需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不僅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最大的軍火買家,更被牢牢地嵌入了美國軍工產業的許多核心環節之中。以日本此次尋求獲得的“進攻能力”為例,美國目前最尖端的巡航導彈,許多重要的元器件都已經被烙上了“日本製造”的印記。據統計,戰斧式巡航導彈如果用日本的芯片,誤差將在15米左右,而如果不用日本的芯片,誤差就將超過60米,間接喪失大半戰鬥效能。日本這種“隱性軍事生產力”,讓人想起二戰前德國的做法——在不被允許擁有軍事飛機的背景下,德國通過與蘇聯合資辦飛機製造廠,將生產能力都“雪藏”在了東方。

日本現有的軍事力量業已十分強大。日本自衛隊擁有幾十艘水麵艦艇、16艘潛艇和3架直升機航空母艦,同時還在建造更多的艦艇。此外,日本還購買了42架先進的F-35隱形戰鬥機。將該國軍隊重新打造成一支更加強勢的軍隊是安倍晉三首相的一項核心政策。

事實上,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慫恿下,日本會不遺餘力配合美國,同時為自己成為軍事大國增添籌碼。現在日本拿朝鮮問題為借口發展進攻性軍事力量,不足憑信,很蒼白。日本這樣做隻會加劇東亞地區軍備競賽,將可能顛覆東亞的整個安全秩序。 (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