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外的學習
文苑
作者:秦劍君
2012年5月15日中午,我坐在從蘇黎世去伯爾尼參加中國駐瑞士使館舉辦的頒獎儀式的火車上。借著這1個小時的路程,我靜靜地望著窗外,問自己,這些年遠離祖國在外求學,究竟收獲了什麼。這時,我想起了南宋詩人陸遊寫給自己小兒子的《示子通》中的一句話:“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學習寫詩是如此,做科學研究又何嚐不是呢?
這些年遊走在這個歐洲小國——瑞士,在瑞士做科學研究的同時,見到了許多,也從瑞士人身上學到了許多書本之外的東西,這些收獲多而精彩。這些學習之外的學習,提升了我的學業,也是我一生寶貴的財富。
愛國——滲透在血液中
走在瑞士的街頭,我們會看到許多居民樓邊上豎著旗杆,仰頭就會發現上麵飄著紅底內有白色十字的瑞士國旗。不光在旗杆上,許多人家的陽台上,也都常年“曬”著國旗。漸漸地,在瑞士生活久了,和瑞士人打交道多了,就會發現瑞士人那種愛國的情感是深深浸透在他們每個人的血液中的。
如果說,在世界上最大的電音趴——一年一度的蘇黎世電子音樂節上那些瘋狂的人們臉上、手臂上都畫著國旗隻是表象,那麼對本地產品的熱衷,都讓我這個“旁觀者”歎為觀止。在遍布大街小巷的超市、商鋪內,但凡瑞士製造的大大小小的商品,小到巧克力、肉類還有酸奶等食品,大到手表、家具,上麵都印有瑞士國旗作為標誌。而這都成為瑞士本地人選購的第一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
這種“偏頗之見”並不是單向無來由的“溺愛”,而是雙向的一種“交流”。瑞士人以自己的國家為驕傲,那種濃重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得他們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對商品外包裝印上國旗標準苛刻,也正是這種“苛刻”換來了人們對瑞士產品的熱衷。
通過對瑞士人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我感受到,“愛國”並不是簡單的兩個字,而是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影響著我們的一切。這些年我常反思自己,我對自己祖國的愛有沒有普通瑞士人對他們祖國的愛那麼深。
自然——無華的生活態度
瑞士,地處歐洲中心,有人稱其為最受上帝眷顧的土地。曾記得幾年前我初來乍到,瑞士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到處綠色覆蓋的高山,還有那被高山環抱的清澈見底的湖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無比絕倫的自然風光也“養”出了很特別、樸實無華的瑞士人。
這些年我接觸了不少瑞士本地人,即便是長得高大的男生,和人說起話來,也大都輕聲細語。走在瑞士街頭,即便是像蘇黎世這樣的大城市,也幾乎遇不到高樓大廈,有的隻是那些有著幾百年曆史卻隻有二三層樓的小房子。房子內往往沒有幾戶人家,總是很安靜,沒有任何的響聲。安靜的瑞士人加上那一排排安靜的“矮”房子,常常使我那些習慣於熱鬧的意大利和希臘同事們難以接受。
街頭上看到瑞士年輕人所熱衷的包,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些世界名牌,也不是皮製或者是棉布製的包,而是運輸卡車上用過的油氈布所做的包,包括背包、錢包等等。雖然油氈布是“二手”的,但是他們喜歡油氈布的結實和耐用,喜歡那手工裁剪的藝術,也喜歡那各色“二手”油氈布裁剪之後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