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六年前不辭任金山總裁兼CEO,雷軍可能仍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此前,他在金山待了16年。
離開金山,成了雷軍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此後,他在移動互聯、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三大領域,投資了近20家公司,並一手打造了暢銷不衰的小米智能手機。小米公司的估值在2010年創立短短三年後就已經達到了100億美元。
從18歲在武漢大學圖書館看了《矽穀之火》一書後,雷軍的創業夢想懷揣了22年。四十不惑之時,他才開始完成角色的轉換,成為一個出色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雷軍的個性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在金山曾經是一個強勢的管理者,但創業之後,他變得更加懂得尊重個人。
盡管雷軍常以喬布斯的經典造型亮相,但他並不願意被人稱為喬布斯的中國版,他說:“喬布斯是神,我們是人,幹點人幹的事。”
“你是否會飛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台風”
南方周末:你從武漢大學畢業,進入金山,用了15年的時間從普通員工做到公司總裁。你如何評價金山的經曆對你創辦小米的幫助?
雷軍:我1992年1月加入金山,是金山第六名員工。我加入金山的時候是個程序員,1993年就成了金山的常務副總裁。
1996年,前有微軟,後有盜版,做國產軟件開始遇到困難。金山1997年開始第二次創業,1998年我擔任金山總經理。2007年金山上市之後離開,退休了三年多,2010年4月6日創辦了小米。
金山對我最大的幫助是讓我在戰術層麵完成了修煉。無論是作為軟件工程管理,還是市場營銷、企業管理以及帶隊伍,都修煉得比較完善。
金山的成功有我的功勞,金山不那麼好,也有我的責任。金山選擇的領域很艱難,戰略上有它為難的地方。這些經曆對我來說是很好的曆練。
南方周末:金山25年了,每年的營收還不及創辦僅3年的小米一個月的營收。參與金山創業和小米創業的最大不同是什麼?
雷軍:上世紀80年代的創業和今天的創業很不一樣。
經過二十多年的曆練,我再辦小米時的想法不一樣了。做金山的時候很自信。我們相信聰明加勤奮天下無敵,相信明天更美好。現在我最大的感受是要順勢而為。大勢是第一位的。台風來了,豬都會飛起來。你是否會飛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台風。
我在金山想的是人定勝天。40歲的時候,不惑了,看清楚了自己的能力和時勢。戰略是在對的時候做對的事情。做早了,死在半路上,做晚了你追不上。這些把握和拿捏很難的。
第二個變化是,金山的人都是我從大學畢業生中招聘的,一幹就是十幾二十年,整個思想比較統一。我自己做小米的時候,堅持找有經驗的人,這些人思想統一難度偏高,但執行力和理解力強。所以我的人才觀變了,覺得自己沒那麼能幹,要找比自己優秀的人一起幹。
南方周末:金山曾經喊過一個口號,叫做“扛起民族軟件的大旗”。小米的口號是“為發燒而生”。可以說雷軍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了一個現實主義者嗎?
雷軍:我覺得是時代變了。我們在1980年代創業和1990年代創業,談理想比較多。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容易被這些目標所感召。今天的年輕人,更關心身邊的事情,更關心觸手可及的目標,反感口號。
我們這群人,平均年齡三十四五歲。如果沒有一點理想幹不到今天的規模。過去的理想是掛在牆上。我2011年重新接手金山時,金山的企業文化變成了誌存高遠和腳踏實地,更強調的是腳踏實地。
消費者可能過去關心是否是世界第一,今天關注的是你是否好玩。我至今對世界第一的公司,懷抱著很崇敬的心,但我覺得消費者不會為這個鼓掌和激動。大部分消費者還是在乎事情本身。有理想是好事,但不要把理想掛嘴上當口號,更重要的是實踐。
你看到小米,更多的標語是和用戶交朋友,為發燒而生。我做三年小米就是這兩句話。大的目標沒有。企業理念上,是去管理層,去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企業關鍵績效指標),克製貪婪。很多問題是貪婪引起的,你隻要做你能做得了的事情就行,要克製一些。
“我自己創業如果輸了,麵子上可能掛不住”
南方周末:你在金山最光鮮的時候(上市成功)離開,在金山最低落(業績觸底)的時候回來。當時必須離開嗎?
雷軍:金山是一個傳統軟件公司,在互聯網局麵下已經舉步維艱。互聯網是一次產業革命,首先革掉的是傳統軟件公司。我們最先感覺到痛。覺得不順勢,你在逆風飛行,上上下下都很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
我們上市時,創辦了19年,積累了很多曆史問題。我開玩笑說金山像是個國營企業,有人在吃大鍋飯。在那個時間點,到底是否應該改革,董事會意見不一致。我覺得外部因素變了,內部不變,會越走越累。
雖然上市了,打了一針強心劑,但能持續多久?董事會對於長期發展的思路缺少共識,我覺得到了一個頂端,自己幹了16年,也算對員工、股東和對提拔自己的求伯君求老板和張旋龍張老板有了個交代。爬坡的時候不幹不合適,到了山頂,公司上市,員工也分了點錢,開開心心的,我覺得不改革不行,就離開了。後來的確金山遇到了問題。
我回去的時候,我們的業務在下滑。你知道在今天不增長已經很可怕了,更別說下滑。公司士氣不行,很迷茫。不知道該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