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張獻忠審時度勢打鳳陽(1 / 2)

張定國脫出圍堵,連夜由大廠過江,經江浦回到軍營。

張獻忠率眾將早已等在議事廳。

“國兒,此去南京,可探知城防布署?”張獻忠首先問到。

“義父,南京城有楊嗣昌30萬兵馬據守,城內糧草充足,人心安定,若想攻取,恐是不易。”張定國躬身回答。

“那你有什麼主意?”

“孩兒以為,現在楊嗣昌50萬兵力聚集在南京一帶,皖北勢必空虛,我們不如突襲皖北,以充軍需。”

“各位意下如何?”張獻忠將頭轉向眾將。

“如若北擊皖北,這樣,我們就在江淮之間來回遊走,於我軍發展恐有不利,若得南京,則可以據為根本,與朝廷分江相抗,這才是霸業之道。望大王三思!”剛來會合的老回回提醒道。

“嗯,馬謀主說的有理啊!孫權據江東而稱王,曆三代而不衰,南京是個好地方啊!”張獻忠點頭稱是,要知道這老回回,本姓馬,叫馬守應,作戰英勇,計謀百出,常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故被義軍各部首領尊稱為謀主。

“是啊!是啊!攻占南京才是正道啊!”眾將都附和。

“望兒,你以為如何?”張獻忠最信任他的義子張可望,不僅僅是因為張可望是他的義子,更是因為張可望作戰勇猛,多智慧。

“義父,孩兒以為,這事要看具體情況,實在不行,我們可以先打他一棍,試探一下,想那楊嗣昌還不至於一下子就把我們吃了。”其實張可望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還沒有考慮好如何行動,所以說出來的話不疼不癢。

“義父,那南京城,兵精糧足,又有長江天險,我若攻它,必造戰船,那樣非一兩個月所能成,待我戰船造好,楊嗣昌兵力勢必聚齊,城防勢必加固,以我們20萬兵力萬難攻取,勢成膠著,這樣於我不利啊!”張定國力呈利害。

“南京久居江東,又是大明的陪都,想來必是重兵把守。”張獻忠想想覺得也是。

“義父,那楊嗣昌集30萬兵力據守南京,另調20萬兵力尾追而來,就是想將我們困在江邊,再合力圍殲我們,我們不能上當啊!。”

“你還是想北擊皖北?”張獻忠問。

“義父,眾將軍,馬伯伯,楊嗣昌集重兵圍擊我們,其他地方勢必空虛,我們由皖北一路打來,對那裏的地形地勢熟悉,斷不會吃虧。加上就要到冬季了,皖北氣候寒冷,有利於我而不利於官兵。再說,我們進擊皖北,若能得逞,順手牽羊,占了他中都鳳陽,不是一樣給大明巨大打擊嗎?馬伯伯,您說呢?”張定國說著將頭轉向老回回問。

“這……大王,定國說得也有道理啊!”老回回倒不覺得難看,當麵改口稱讚張定國。

“那我們就揮師北上?”張獻忠探詢地問。

“對,就北上打他娘的中都!”此時眾將也紛紛表示讚同。

1634年年底,張獻忠率義軍一路向北連克滁州,定遠等地,1635年正月十一日,義軍出其不意攻克潁州,潁州知州尹夢鏊身受重傷墜水身亡,鄉紳張鶴鳴等數十人遭到誅殺,在皖北引起強烈震蕩。臨近州縣紛紛采取措施加強守備。

臨近元宵,可今年卻不同往日。元宵節本是中國人傳統節日,曆年街上各色燈具俱全,玩龍燈、舞獅子的尤多。家家戶戶放爆竹,放煙火,笙簫鼓樂喧天,街巷熱鬧非凡,觀燈者自晚達旦,遊行不絕。可是這年,卻不能像往日那樣。為了防止義軍進城,太和等縣作出決定,嚴禁城內士民遊賞放燈。

然而,有一個地方例外,那就是中都鳳陽。鳳陽離潁州440裏。駐守鳳陽的太監楊澤根本不把農民軍放在眼裏,他與往年一樣,照例準備歡度元宵佳節,街上笙歌盈耳,充滿了節日喜慶氣氛。留守朱國相與知府顏容喧也是同樣,忙於節日應酬。

張獻忠攻取潁州之後,開了個小型的軍事會議,會議采納張定國的建議,遠程奔襲中都鳳陽。可是,大軍長途奔襲,勢必會被人發覺,那樣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怎麼辦呢?就在張獻忠,老回回等為這事犯愁的時候,派出的探子回來了。

“報,探子張三回營!”營前的哨兵高聲報到。

“快讓張三進來!”張獻忠一聽張三回來了,就趕緊讓他入帳。原來,這張獻忠打仗有個特點,就是非常注意情報搜集,因為他是流動作戰,沒有情報支持那是必死無疑。

“報,大王,探子張三回報!”張三站在堂前高聲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