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極端是愛情中性欲的誇大。如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說創始人弗洛伊德把情愛還原成性欲,認為性愛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他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寫道:“性愛為他提供了最大的滿足,所以對他來說性愛實際上是一切幸福的原動力,曾驅使他循著性關係之徑追尋更進一步的幸福。”他把愛情、仇恨、雄心、妒忌等解釋為性本能的各種形式的諸多結果。
雖說性欲是愛情的原始動力,但是性並不是愛情的全部,不要把性進行誇大;愛情的起點是性的吸引,但性本身卻並不就是愛情。真正的愛情既包含了性,又超越了性。其實性欲是人潛在的力量,社會觀念及道德標準有力地控製著它。隻有當理想對象出現、愛情開始之後,性欲才開始釋放。愛情是可以建立在雙方的信任和關懷上的,沒有性的情況下愛情仍然可以是美好的。因為雙方確實是相愛的,隻需要挽手共度一輩子就滿足了。例如媒體上經常報道的一些模範夫妻。延續沒有性的愛情,需要雙方的絕對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甚至還需要忍耐和經曆痛苦的折磨。你或許聽說過“找個愛人一定要找能和你聊到一起的”。這反映了部分人們的真實感受。
愛情的其他動力
性欲是愛情的原始動力,但不是絕對動力。如果隻承認性欲的絕對作用,就把愛情庸俗化、片麵化了。老年人和一部分殘疾人是基本喪失性欲的,但他們就不需要愛情嗎?
英國十九世紀的著名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愛情是由九個不同的因素融合而成的。每個因素都很重要:一、生理上的衝動;二、美的感覺;三、親愛;四、欽佩與尊敬;五、喜歡受人讚賞的心理;六、自尊;七、所有權的感覺;八、因與他人之間隔閡的消除而取得一種擴大的行動自由;九、各種情緒作用的高漲與興奮。他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寫道:“我們把我們所能表示的大多數比較單純的情緒混合起來而成為一個龐大的集體。這集體就是情愛的情緒。”
二十世紀著名心理學家、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愛情的起因是人們對孤獨的焦慮;愛情意味著給予、關心、責任、尊敬和了解;愛是一種意誌行為,是一種把自己的生命同另一個生命緊緊維係在一起的決策行為;愛一個人不僅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還是一種決策、一種鑒賞力、一種諾言和一種以生命相托付的行為。
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是一種可以使人突破那些隔閡屏障的能力,是一種把自己和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愛是給予不是接納。給予不是失去、放棄或犧牲,而是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如快樂、興趣、同情、諒解、知識等無條件地給予別人。愛的本質就是為某種東西付出勞動,使某種東西成長。責任感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動,是對一個人的需要主動做出恰當的反應。愛情沒有尊敬就會變成支配和占有。尊敬不是畏懼,是客觀地觀察一個人並能發現這個人的獨特個性,並讓這種個性自由成長。給予、關心、責任和尊敬都必須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之上;愛一個人必須深入地了解。全麵了解的惟一辦法是愛的行動。
人類的愛情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可以把愛的感受儲存在大腦裏。年輕時代轟轟烈烈的愛情,當老了的時候回想起來,仍會感到心裏美滋滋的。意識的作用能使愛情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肉體的束縛,更多地表現為精神的依戀。
總之,愛情的動力既包括性欲本能,也包括相互的關心、思念、尊敬、給予、了解、讚美、責任等多種精神因素。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我們自古至今都不知疲倦地渴望和尋求著自己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