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支付寶牽頭8家互聯網公司聯合發布了《藍色幸福指數城市報告》,試圖用“大數據”來解讀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是否“幸福”。結果顯示,在選定的150個城市中,上海勇奪第一,而濟南墊底。
在以往的各類與“幸福指數”相關的排名裏,一線城市幾乎沒有擠進過前三,更不要說坐上冠軍寶座。一般而言,“幸福指數”最高的都會落在經濟相對發達、交通比較方便、生活安逸閑適的一點五線或二線城市,而這次卻是紙醉金迷、熱鬧繁華、集金融時尚各種中心於一身的上海穩坐首位,前五都找不到一個二線城市,乍看有點令人意外。
其實,看看調查對象和內容就一目了然了。這次調查是支付寶發起,聯合了知乎、墨跡天氣、IPE、高德地圖、36氪、阿裏旅行、陌陌等共8個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將一座城市的“互聯網生活滿意度”進行量化統計,而呈現出來的“幸福指數”。也就是說,這都是這些應用的重度用戶通過用戶習慣所表達的對幸福的訴求,而這聚集起來的顯然是生活模式高度同質化的二點五次元人群。
他們勾勒出的7個幸福維度是智慧生活、知識交流、空氣質量、創業環境、交通便利、旅行出遊和移動社交,簡單來講,就是呼吸、出門之類的日常需求不能太困難,下樓就有便利店,買東西可以用手機支付,不趕時間能坐公交地鐵趕時間能手機叫個車而且不能太堵,周末可以有些文化活動滿足知識追求,在社交媒體上認識的誌趣相投的人可以同城“麵基”或感興趣的活動不用“打飛的”也能參加上,想創業的能找到誌同道合的夥伴以及欣賞自己的投資人,一年去一兩次旅行可以找到驢友或者至少去一趟旅行不至於搭火車到別的城市再轉飛機。這麼一來,第一真的非上海莫屬了。畢竟第二的深圳創業環境、空氣交通什麼都好,但生活品質和文化底蘊還是不如上海的;第三的杭州雖然環境優美也有創業氛圍,但畢竟格局還是小了點;第四的廣州更適合日常生活和方便出國旅行,但要說到創投機會和文化活動就不能比了;第五的武漢更不用說。至於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怎麼會被擠出前五位列第七,主要是底子太差,霧霾不時光臨在家不敢開窗出門要戴口罩,早晚高峰打車一小時還堵在家門口,大量的“差評”估計都來自墨跡天氣和公益環境研究中心IPE,加分項再多也拉不上去。
大數據演繹法不多不少會有些偏差,但至少描繪出了這樣一群互聯網重度用戶的生活模式和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幸福的模樣。以前,盡管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會有細微的差別,但無論什麼行業什麼領域什麼年齡,都大致離不開吃飽穿暖、安居樂業、家庭和睦、事業有成這幾個範圍,而且對於這幾個詞的定義大致上也是比較單一的。而現在,即使不去討論不婚主義者和性少數這些相對小眾的案例,以職業領域或興趣愛好聚集的人群,對於什麼是一個幸福的城市都會有截然不同的定義。對打工者而言,幸福的城市也許是有很多工作機會和不錯的待遇;對藝術家而言,幸福的城市也許是能激發創作靈感或展出資源;對時尚圈來講,幸福的城市離不開觸手可及的時尚資訊和單品;對美食達人而言,幸福的城市少不了多層次美食;即使是對不怎麼出門的ACG死宅而言,主要的生活都在網上,一根網線一個WiFi似乎在哪裏都一樣,但其實快遞的到達方便程度和漫展的可觸及性還是會影響這個城市給予他們的幸福度的。
以前有個說法,是“幸福像花兒一樣”,可以說是對幸福的一種單一詮釋。現在,如果有人形容幸福像樹一樣、像風一樣或像狗一樣,也並不怎麼奇怪。城市中的價值是多元的,生活模式是多元的,對於幸福的定義也是多元的,而這樣的多元開始變得普遍起來,城市正是因為如此才更增添了各自的魅力。所以,再看到其他指標的“幸福排名”,也不要大驚小怪。各有各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