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保護”,更要“爭氣”(1 / 1)

每年的七月和八月,乃動畫片的黃金檔期——暑期檔。一直以來,鏖戰激烈。而今年,在一個月內就殺出兩匹國產動畫黑馬:《大聖歸來》的“燃”和《捉妖記》的“萌”令合家歡喜,大小通吃,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票房奇跡。光《捉妖記》一片,截止本刊發稿時,已突破20個億。麵對這樣的“意外”,梳理一下其間的蘊義,大有必要。

有觀眾表達質疑:之所以有此票房奇跡,乃是因為沒有一部好萊塢大片衝擊,一旦衝擊,國產動畫片很可能稀裏嘩啦。要不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票房縮水勢在必然。此說有點道理,但也不盡然。於是說說這個所謂的“國產電影保護月”。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有關“保護月”的正式說法,但從現狀看,似乎“保護”是存在的。我們的態度是,首先予以肯定。甚至建議,不妨堂而皇之地立法立規,予以固定。保護本土電影,是世界許多國家的既有慣例,其中不乏類似“保護月”的舉措方式。文化產業的大蛋糕,幾成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如果都是別人分享,而咱們隻能眼饞心急,豈能坐視不顧?尤其是經濟下行的當下,將“無煙工業”的比重大大加強,是極其明智的選項。理直氣壯地保護本土電影,無懈可擊。不可小覷了“保護”的製度性安排,它對國產片的保駕護航,意義舉足輕重。

當然,“保護”的成效,歸根結底建立在“爭氣”的基礎上。如同育才,無論你為之創造了怎樣的優厚環境,如果本人非可造之材,也是白搭。所以,眼下的票房奇跡,主要還是“爭氣”的原因,而非“保護”的結果。事實上,如果你的片子足夠爛,即便保護得層層疊疊,也是無用功。觀眾的腳長在自己身上,你沒法綁架票房。倒是“口碑”乃所向無敵的利器,當初《大聖歸來》和《捉妖記》的排片並不高調,然而“井噴”式口碑大爆發,不得不令“唯利是圖”的影院加大排片量。這顯然是影片“爭氣”所致,口碑不會說謊。

值得關注的是,文化部門的最高層麵已然意識到國產動畫片對於“國家”的多重意義:除了“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兼有“民族表現”的文化意義,還有“東方精神”的政治意義。這兩部電影的研討會,一個由中宣部文藝局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聯合牽頭,一個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等主辦召開,從部長到局長到會長到各路專家,為什麼要對兩部“小兒科”的國產動畫片興師動眾?說到底,是因為大家認識到“小兒科”不小,背後蘊藏的各類元素,足以集合成“國家大事”。《捉妖記》導演許誠毅說,《捉妖記》上映的第一天自己就接到夢工廠老板的“恭喜”電話,顯然美國也在密切關注著中國電影市場。他們當然“關心”了,近年的“好萊塢巨製”無一不糅入“中國元素”,還不是因為偌大的中國市場“太肥”?

中宣部副部長景俊海在研討會上明確表示:要改變動畫片低幼的定位,以新的技術製作出多年齡段,甚至全年齡段的動畫片。此乃有針對性的內行之言。由於被陳舊觀念束縛,“動畫片就是哄小孩的”,成為大多數國人的“共識”,長期以來,將其視為“小兒科”而並非一個有燦爛前景的產業。然而,在中國動畫事業原地踏步的幾十年間,日本則巧妙地將動漫畫產業轉化為該國第三大經濟支柱,不但形成了全民娛樂消費,並且成功輸出世界各國,占據了全世界動漫畫市場80%的份額。在“小孩看的動畫片”上,中日幾乎同時起步,中國藝術家甚至還有“捷足先登”的先例。但數十年後的巨大差距,不能不讓人深思。此次“兩匹黑馬”的橫空出世,會不會是一個絕地反擊的良機?

我們且既好奇又揪心地等待。希望國產動畫產業,不要太依賴於“保護”,而是要立足於“爭氣”。這口氣,其實爭得很大,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亦會“與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