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不應該是生活狀態,更不應該是唯一的生活狀態——宅到一定年紀的女孩便被無情地扔進剩女的陣營了。
她是一個還有6個月就滿30歲的女孩。因為不愛出門,不愛社交,所以隻能接受周圍的人安排的相親活動。
但問題來了,對於陌生人,她無法根據自己的感覺判斷,隻能依靠別人提供的二手資料。“資料”成了唯一的評判標準,已經沒有人會給她“慢工出細活”的時間了,所以“挑剔”這個大帽子就扣下來了。到現在為止,她並沒有真正地去相親,因為內心始終有排斥——擔心看不上人家,也擔心人家看不上自己,因為大家都是熟人介紹的,又抹不開麵子當麵拒絕。於是乎,她繼續“剩”下去,並相信這是“上天的安排”。她的周圍有很多女性朋友都是這個年齡,有獨立住房卻一直單身。曾有個男性同學不禁感慨“為什麼你們這些有住房,條件也不差的女生都剩下了呢?”宅女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你們這些男生都選擇了不如我們的女生結婚了呢?”
周末逛街,算了吧,不如趴在電腦前逛淘寶、上樂蜂;休假旅行,放棄吧,不如窩在家吃零食、看漫畫;單身派對,更不用提了,自己連男生的搭訕都懶得理。沒錯,這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宅女。
或許大多數女孩,都有過身為宅女的一段日子。那麼究竟什麼人是宅女呢?
以下都是宅女的表現。對照一下,你有沒有這些習慣?
假日裏,不管額頭有多高,一定把頭發隨意夾起;喜歡穿寬鬆的運動彈性布料,並不注意整體的搭配;待在家裏的時候既不化妝也不穿胸罩,半年不上美容院;就餐習慣是要麼站在廚房吃東西,要麼一個人上飯館點桌菜;離開“宅門”才發現忘了拿某些東西,不脫鞋直接以腳尖踩地到房間拿;想要談戀愛但是沒有心跳的感覺,隻有爬樓讓自己心跳,有喜歡虛擬人物的傾向;自認為在家看漫畫、看電視也比談戀愛有趣;買東西很果斷,喜歡就下單,是商家歡迎的顧客;即使偶爾去超市也喜歡帶著包,不管流行趨勢如何,總背個大包;書桌上方貼著這一帶所有餐廳和超市的外賣電話;各大購物網站的忠實客戶,快遞對你家地址很熟。
如果以上的特征你能符合一大半,那麼你已經步入了宅女行列。現在,社會信息發達,很多人都喜歡快餐文化,能在網上買到的東西,很多人不再喜歡去“實地考察”;一個電話就送到家的外賣,很多人不再願意排隊去等待;上班下班生活規律化,很多宅男宅女更喜歡一放假就睡個懶覺,不再接觸任何人。宅,不是錯,誰沒有一兩天喜歡窩在家裏,什麼也不去想,什麼也不去做的時候。但是,宅,不應該是生活狀態,更不應該是唯一的生活狀態——宅到一定年紀的女孩便被無情地扔進剩女的陣營了。
25歲前,大家關心地詢問宅女們的工作狀況,30歲後,大家隻關心宅女是否脫離單身;25歲前,宅女們還可以說“工作太忙,實在沒有時間;公司沒有適合的男孩”,30歲後變成了剩女,則再也編不出可被接受的理由了,成了別人眼裏的“問題兒童”,繼續著大家認為“杯具”的生活。
每個女孩都有白馬王子的夢想,但是,你若不是公主,就沒有人會踏破咱家的門檻來求親。但如果真的能接受父母包辦的婚姻,完全可以等到逢年過節,你一入宅門,自然有七大姑八大姨找出一大堆適齡未婚的男孩,為你安排各種相親派對。見多了之後,你也自然不會好奇他們為什麼這麼多年沒有娶,都眼巴巴地等著,非要娶你過門。
30歲之前,是你選擇愛情和婚姻;30歲之後,是親戚們替你分憂解難。
長期宅在家裏,沉迷於虛擬世界,脫離現實生活的“宅人”,由於長期缺乏與人交往,容易導致基本社交功能的退化,出現回避性人格障礙、社交恐懼症、挫敗心理、網絡成癮甚至自閉症等心理問題。
那麼,天真宅女怎樣才能“邁出閨門”呢?
首先,宅女們需要每天安排一定時間外出參加社會活動,如會朋友,買東西,不要總是從網上訂購。
其次,宅女們製訂生活目標很重要,家人和朋友可以試著慢慢激發起宅女改變自我的願望,多到戶外感受清新空氣和明媚的陽光,多和好友交流、溝通,參加體育鍛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宅女們需要關心糧食蔬菜,多多融入社會生活,多交朋友,擴大交際圈,從多認識一些同性朋友開始,為邂逅一位意中人而努力。
很多宅女們都認為自己宅已經是習慣了,習慣這種東西很難再次被克服掉。其實習慣都是一步步養成的,隻是看你有沒有決心改掉壞的習慣。
給自己一個機會走出宅的境遇吧,宅女們也要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