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何處春江無明月(1 / 2)

既然做了明王,那就必須識得白蓮教的教義。張漢朝親自教李俊才學習兩宗三際教經,並給他講述宗教家門的派係權利之爭。

白蓮教元、明時期有了很大發展,分成為很多支派,分別稱大乘、混元、收元等名目。白蓮教門曆代皆為朝廷禁忌,因為不管哪朝哪代它總是會造反,更換名目掩蓋白蓮本際是常有之事。它的成員十分廣泛有農民、城市貧民、手工業者、小商人、小業主、雇工等也有一些太監、王府包衣、莊頭、紳士、書吏、差役等參加。

李俊才得知白蓮教“政體尚專製”始終實行嚴格的家長製統治,教內等級森嚴。等級製度是維係各地支派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因其成員廣泛,且大多沒有文化覺悟低,隻用宗教迷惑是不足的,家長體製的等級維係十分重要。

白蓮教本身又分成許多別支,故派係的教首隻掌握本派的大權,他們采取父死子襲的權力繼承方式不容外人覬覦。教門弟子到外省沒有白蓮教的地區傳教久而久之又成為新的宗教長老,掌控當地教門。如此往全國各地傳教,網織成一個全國性網絡,雖然等級製度比較嚴格,但白蓮教的傳教方式決定了它其實是分散的,期間充滿了小農意識的追權逐利。

他們的權力和地位歸根到底取決於所收門徒的多寡,以糾合人數多者為大頭目,人數少者為小頭目。教首的弟子們隨著本身力量即所收教徒人數的不斷增長獨立傾向也在逐步加強,如果條件成熟最後也會走上獨樹一幟的道路。 白蓮教傳教的方法是傳教者“或充醫卜或充貿易遍曆各村親去傳徒”在窮苦的下層群眾中招收信徒並將其組織起來。 白蓮教教徒在日常隻是燒香禮拜諷誦或由教首講解經卷、咒語、口訣、歌詞除教義外突出敬孝行善、三皈五戒等以虔修來世並達到求福避禍的目的。

白蓮教徒從明萬曆到清康熙時百餘年間刊刻了許許多多的經卷。幾乎所有的白蓮教經卷都宣傳“兩宗三際”、彌勒下凡和劫變觀念,宣傳“真空家鄉無生父母”的信仰。白蓮教的解釋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叫做明暗“兩宗”相互鬥爭的勢力,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黑暗代表罪惡與不合理。

這種教義幾乎就是唐朝從西域傳入中土的拜火教的教義,佛教與拜火教貫穿白蓮教的一切思維主張。這明暗兩方麵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最終戰勝黑暗。過去、現在、將來就是所謂“青陽”、“弘紅陽”、“白陽”的“三際”。

無生老母有兩個弟子,一曰釋迦摩尼,二曰米勒。老母大人讓他們二人比試,彌勒技高一籌,但印度釋迦作弊勝出,釋迦最後成了如來佛祖。釋迦的偽佛道統治時期,稱為“弘紅陽”。世道必一大變,正佛彌勒一定會取代釋迦成為佛祖。彌勒佛的降臨會帶來陽光與和平,世間從此不再有盜匪、貪腐、淫惡,人民安居樂業勞有所獲,此稱“白陽”,乃最終審判後的極樂世界。

李俊才梳理了一下自己所了解的信息,拉攏受剝削壓迫的社會底層可謂是屁民造反的必經之路呀!不像燕王朱棣造反,燕王人家是朱元璋皇宗後裔可謂高富帥,有錢、有兵、有地盤還有身份。屌絲屁民們造反就不一樣了,屌絲有屌絲的行為方式,拜把子、搞宗教、操社會、混軍隊。

張漢朝一意孤行擁立李俊才做明王,並不得其他教首認可。姚之富和王聰兒震怒之下,帶著數百親衛來到黃龍光明頂找張漢朝理論。

在光明頂供奉著彌勒佛的神殿內:

“張富國!你這樣一意孤行,會給教門帶來滅頂之災的。”姚之富坐在凳子上,和張富國的凳子之間隔著一個茶幾。茶幾上麵有兩壺茶,最開始他們誰都沒有喝一口。

清代的衙門官府和豪門世家府院若談公事,上好的茶品必不可少,但隻是形勢而已,因為官場的奇怪潛規則是不喝這種茶。“有茶不喝,僅作裝飾”是清朝衙門的風俗,雖然很奇怪,但久而久之倒成了慣例。就和連個年輕人明明真心相愛,為何提親時男方一定要給女方家中備“彩禮錢”一樣,這錢還越多越好。為什麼這個時候要給錢啊?我以後來看你老人家的時候多給點兒不行嗎?可不管孝不孝順、恩不恩愛,“錢”是例行公事。在清代的衙門中若你喝了這種隻作為裝飾的公事茶,就隻能證明你是外行,不懂規矩。漸漸地這種奇怪風俗也傳到了民間。 “如何個滅法呀,曆代白蓮教造反都會擁立一個人作明王,成為半神的宗教精神領袖。張某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