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3 國窮民“富”,津巴布韋(1 / 3)

■何林靜

近日,津巴布韋“去貨幣化”政策一經頒布,這個位於非洲南部的神奇國度再次闖進了公眾的視野。根據政策,今年6月15日至9月30日,津巴布韋銀行賬戶存款達175千萬億津元者可換得5美元。當然,這5美元是每個津元銀行賬戶可換得的最小金額,作為對該國2009年之後不再流通津元,改為流通多種外國貨幣的補償。同時,對於津國人民手中持有的2008年發行的津元鈔票,250萬億津元可兌換1美元。

這意味著津元的法定貨幣地位正式被取締。

從最早時比美元更值錢,到現在連計算器都按不過來,挑戰人腦算數能力的一文不值,津巴布韋的貨幣演變史簡直是在挑戰人類對貨幣認知的極限。在津巴布韋,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個昔日的“非洲麵包籃”走到了今天被人們喻為人間地獄的境地?讓我們一起走進津巴布韋,去揭開那神秘的麵紗。

“非洲麵包籃”

津巴布韋曾是一個“流著奶和蜜”的國度,土地肥沃、資源富饒,被譽為“非洲麵包籃”。

1980年,在穆加貝的領導下,津巴布韋宣告獨立,當時津元與美元的彙率是1:1.47。

建國伊始,津巴布韋年經濟增長率超過4%,是非洲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的3倍。即便是遭遇曆史上的特大幹旱之年,依然可以向至少15個非洲國家出口45萬噸玉米。並且還在受災的第二年,分別向坦桑尼亞和莫桑比克贈送了2.5萬噸和2000萬噸玉米。

津巴布韋還是世界著名的煙草生產國,煙葉產量僅次於美國和巴西,位居世界第三,同時也是僅次於巴西的世界第二大烤煙出口國。

正常年份中,僅煙草一項每年就可以為津國創彙4億~6億美元。正是得益於這些進出口貿易,使得津巴布韋在當時非洲諸國的排名中位居第二,經濟發展水平僅次於南非。

國庫僅剩217美元

隨著時光的推移,歲月並沒有把津巴布韋雕塑得更加美好,而是仿若一場狂風暴雨般呼嘯而過,給這個國家留下滿目蒼夷的瘡痍。

2001年,津巴布韋開始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

2005年,津巴布韋人均GDP僅為340美元,全國至少80%人口陷入貧窮,麵臨基本生活物資大量缺乏的窘境。

2006年,據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的報告,津巴布韋的經濟增長率為負4.4%,被媒體報道為世界上“經濟運作最差的國家”。

2013年,津巴布韋徹底陷入財政枯竭的境地,國庫一度僅剩217美元,一些民眾的銀行戶頭都比國庫闊綽。

穆加貝,這個曾經的民族英雄、開明領袖,用近30年的總統任期,讓這個國家從“非洲麵包籃”變成了餓殍遍野的人間地獄。

該死的“土地改革”

津巴布韋何以從非洲發展勢頭最良好的國家之一,淪落到如今這般光景?這實際上與穆加貝強力推行的所謂反殖民主義的“土地改革”政策密切相關。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津巴布韋80%以上的可耕地被占人口不到5%的歐洲裔居民占有,其中包括一些英國貴族。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時,這個問題被民族主義化了。在經過幾輪試探與磋商之後,穆加貝決定盡快解決問題。

這裏,先讓我們來普及一下關於穆加貝的常識吧。現年89歲的穆加貝自1980年以來一直統治著津巴布韋。他受過良好的教育,風流倜儻,口若懸河。他常穿著從倫敦薩維爾街定製的西服,講一口地道的英語。1980年4月18日,當穆加貝第一次舉起國旗,向所有津巴布韋人——無論是白人、黑人還是其他有色人種大聲宣布“今天起,我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我們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時,他讓世人相信津巴布韋美好的明天。

1992年,津巴布韋政府修改憲法,確定依法強製性贖買和征用白人土地。1996年,穆加貝宣布將在5年內強行征收白人土地。2000年初,對白人農場覬覦已久的“津巴布韋老戰士”

(不少人曾經是穆加貝部下,參加過遊擊戰)強行占領了1200個白人農場。對於此舉,穆加貝評價為“老戰士侵入白人農場是一種抗議行動,土地問題不是司法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不能通過法院解決”。

隨著數千名白人陸續失去土地,或者在自家農場中挨打,三四百家西方公司幾乎同步從津國撤走。隨後,津國政府取消土地私有製,從白人手中征來的地全部劃歸國有。

由於產權的巨大變更,導致原有的大型商業農場和種植園迅速解體,而新分到土地的農民由於經營、管理能力有限,導致農業生產力迅速下降。據聯合國糧食計劃署估測,2005~2006年津國所產糧食隻能滿足六成國民的日常需求。據估計,土地國有化給津巴布韋農業造成的損失高達120億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原本期盼國家“惠民政策”的津國民眾,卻並沒有從中撈到好處。這輪轟轟烈烈的土地再分配,其受惠者主要是黑人中的上層人物和有權勢者。大部分普通的黑人民眾並沒有得到土地。

土地再分配的更嚴重後果,是超級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率為2.3億%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由於糧食產量大幅度下滑導致價格上漲,曾獲倫敦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的穆加貝對此給出兩招對策:一是大量印鈔彌補政府赤字,二是實行價格管製政策。

於是,自2001年始,十餘年間,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兩億三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