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當然是人們尋求婚外滿足的一個家喻戶曉的需要,在小說和喜劇中,它是不忠行為最堂皇的肇因。它的確突如其來,就像神水或丘比特的箭,令無辜者完全無力抗拒,使得他們因而無罪地做出不忠行為。
但這種描述與我們調查的事實卻有很大出入。首先,愛情其實是相當少見的出軌肇因,在我們采訪對象中,隻有十分之一的男人和五分之一的女人表示,愛情是造成初次婚外情的主因。其次,在某些個案中,狂熱的癡情完全是心理失調的結果。最後,就算是一個相當健康的人對婚姻感到焦慮,對婚外對象的愛念也很少是突如其來的、狂熱的、無法抗拒的。相反,它經常是慢慢滋生,當事人漸漸意識到它,並且願意繼續交往,同時明知它必然會轉變成婚外情:
“他是我舅舅的朋友,而在那年艱苦的冬天,我丈夫在外地,幼兒又病得嚴重,他非常幫忙,善良寬厚,而且像個男子漢,這正是我丈夫所缺乏的。那幾個月間,我漸漸喜歡上他,他對我也一樣,彼此早在我們變成情人之前就已愛意深厚。最後成為情人純粹是瓜熟蒂落、順理成章的事情。”
還有些人表示,愛情是他們初次婚外情的重點,但並非一開始就相愛。他們出軌是因為別的較不複雜的需要,事後才發現愛情漸漸滋生:
“晚餐桌上,他們安排我坐在他旁邊。我為他傾倒,他知道,而且煽風引火。我知道他的太太在遠方,他知道我有個丈夫也住在遠方,而且我正考慮分居。整個晚上情緒不斷醞釀發酵,我從沒有那種感受。即使很不快樂,我一直是個規矩的小女孩。但是,當時我就知道,如果他說愛我,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事實上,我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解他這個人之後,才愛他的。”
從這兒看出,即使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克製力,若是驅動力嚴重受挫也會造成婚姻不忠。但這並不能解釋那麼多情感正常、婚姻生活滿足、並沒遭受挫折,並且不是居住在異常自由的環境中的人們為什麼會發生婚外行為。我們所采訪過的對象中,過半男性和將近三分之一的女性均表示,在他們初次發生婚外情之際,他們的婚姻是快樂的,或起碼並不是不快樂。
美國印地安那大學社會學家羅伯·懷赫斯特(Robert Whitehurst)收集了一些證據,證明美國中產階級生意人的生活中,有人會在沒有特殊需要或心理失缺的刺激下對妻子不忠。這項轉變的肇因包括了時間的傳遞。隨著時間而減少的溝通和熱情,經常接觸商業界的“邊緣倫理”,事業有成,接觸婚外豔遇的機會隨之日爭。其結果是,對許多中產階級美國人,尤其是事業有成的中年男子而言,“婚外情可以被當作相當正常的(意即非病態的)行為的一種延伸……沒有強烈的愧疚感,沒有隱藏的心靈糾葛,或其他常見的心理失調症狀。”
當然,時間的遞嬗所影響的不隻是懷赫斯特博士的個案,也影響每個人。就這一點,金賽提供了坊間可取的最詳盡資料。觀看他的頭兩份研究對象(他們的社會階層和教育程度與本書的調查對象相仿),我們發現:男性日趨中年,發生婚外情的可能性越大,有十四%男性在二十歲出頭就有婚外情,但是,到三十歲出頭和年近五十歲時,婚外情的比率倍增。大學教育程度的女性發生婚外情的年齡模式其實是一樣的,隻是各階段的比率比較小。男人、女人都然,盡管女人的抑製能力較強,經過長年累月一成不變的生活,尤其到了三四十歲,除了煩悶,加上生命與青春短暫無常的感覺時刻縈係於心,很容易感受到新鮮與變化的吸引力。
總的來說,生活單調這個單純、自然、令人遺憾的經驗,正是多年克製婚外情欲的正常人有外遇的最常見的原因。他們並不會跟朋友知交這麼說,他們多半拿前麵檢驗過的那些比較被人接受的理由來掩飾。但是在我們的采訪對象中,過半數男性坦承,他們初次發生婚外情的原因是婚後乏味感。女性的人數更高,將近三分之二把原因歸咎於婚姻單調乏味(在有過一次以上婚外情的案例當中,這個數字更高)。他們的說法是:
“我愛太太,我不想跟別人共同生活。但是經過十五年一成不變的日子……一旦婚姻毫無刺激,你就非得到外頭去,改變一下。”
“我以前總說,我丈夫和我之間溝通不足,但這不是真正問題所在。我們早就把值得說的話都說完了。我跟另一個男人傾談,是因為我們彼此都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