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踏上家鄉土地,可曾聽到她哭泣的聲音
新聞
作者:金朝暉
剛剛過去的黃金周,很多人回到家鄉,吃上久違的家鄉飯,聽到久違的家鄉話。父母用滿心歡喜幫遊子拂去內疚,家鄉以最美顏值把記憶喚回。回家的路,我們都曾走過。
家鄉兩個字告訴我們,家在哪兒,在鄉村,在鄉土,那裏生長著我們的根。
長大後的你,行走在汽車尾氣和工業粉塵籠罩的繁華街頭,最懷念的可能就是老家純淨的藍天、清澈的小河。誰人不懷鄉?故鄉今夜思千裏, 霜鬢明朝又一年。但你的家鄉,還是記憶裏那般模樣嗎?
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蔣高明把《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村》作為對鄉村環境狀況調查的題目。2005年以來,他帶領一批批研究生在自己的家鄉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進行生態農業實踐,他坦言印象最深的是,中國農村的汙染問題不但沒有改觀,反而越來越嚴重。大量城市垃圾進入農村,大量被城市所淘汰的汙染產業在農村落地。
蔣教授的調查裏,我印象較深的案例有兩個:一是農民買水喝。沿沂蒙山金線河兩岸十幾個村莊,當年飲用的都是河水,如今不僅河水不能喝了,井水和鎮上供應的自來水也幾乎不能喝了。河水不能喝是屠宰業、工廠化養殖業等沿河工業造成的嚴重汙染;淺層地下水不能喝是農民自己惹的禍。為圖省事,使用大量化肥、除草劑,最終導致賴以為生的地下水被汙染。那麼農民弟兄又向環境中投放了多少化肥農藥呢?蔣老師的調查裏寫到:一般一畝地三四百斤化肥,兩三斤農藥,這些化學物質能夠被利用的,占10%~30%,也就是說有70%~90%存在浪費性汙染。政府的源頭補貼使這些化學物質非常便宜,使用起來連農民都不心疼,一畝雜草的除草劑費用僅為2.1元!另一個案例是關於害蟲的。農藥越用越多,害蟲似乎也越戰越勇。農民每年都要向地裏打多遍農藥,如果種植果樹,每年打藥次數高達20多次。在過去100多年的人蟲大戰中,化學對抗的勝者似乎是害蟲而不是人類,因為醫院裏的癌症病人越來越多,而害蟲繁殖速度依然成倍增長。
關於癌症,我的讀者朋友,有沒有發現來城裏看病的鄉親仿佛一夜之間多了起來,而且很多被確診為癌症,更有專家繪製出癌症村的中國版圖。癌這個字裏有3個口字,正意味著病從口入。當餐桌上的菜失去了菜的味道,水果失去了水果的味道,我們應該想到的是:怎樣對待食物的生命,食物就會怎樣對待我們的生命。要想獲得幹淨的食物,就需要有幹淨的土地。
不錯,你身邊的化工廠、煉鋼廠搬遷了,你的城市上空不再豎滿煙囪,不再飄落粉塵,但你想過它們的去向嗎?很有可能是你那藍天碧水的家鄉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先生稱,無論是毛澤東時代還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現代化都是通過犧牲農村、農業和農民利益來實現的。中國曆來把農村和“落後”等同起來,這和歐洲的城市化形成鮮明對比。歐洲城市化和保護農村一直是同時進行的,歐洲人一直把農村視為傳統價值和生活方式的載體。
此話不假。我曾去過蘇格蘭的鄉村,去過意大利托斯卡納的鄉村,去過美國加州的鄉村,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清潔衛生的鄉村環境完美呼應。我一直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差距,就在鄉村。從這篇小文裏,你聽到了家鄉在哭泣嗎,當青山不再,秀水難尋,我們又如何能拂去她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