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殺問題的社會學解讀
社科視點
作者:張潔一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大學生自殺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探究引起大學生自殺的原因,主要由社會轉型、社會隔離、社會模仿、民族文化、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等社會因素導致的。本文主要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並對目前中國社會的影響出發,針對這些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自殺;社會學;社會因素
作者簡介:張潔一(1989-),女,雲南瑞麗人,雲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11級社會學碩士生,研究方向:社會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 C91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5--03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自殺現象日益嚴重,已經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就全球而言,自殺已成為目前人類第四大死亡原因;在我國,自殺已成為我國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是首位的死因。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而自殺未遂者約為200萬人[1]。因此,研究大學生自殺的現象和特點,分析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尋找預防大學生自殺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對於自殺的研究大部分是從心理學方麵入手,他們認為大學生選擇自殺多半是和自身存在心理缺陷有關。對此,筆者並不完全讚同。大學生自殺不僅僅是因為個人心理問題,其最大的根源還是在於社會因素的作用。就像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塗爾幹在他的成名之作《自殺論》中所談到:“正是從自殺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才能找到個人自殺的根源與背景。”[2]本文主要是從影響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入手,嚐試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和解決大學生自殺問題。
一、自殺的定義及研究意義
自殺作為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不同的學者對其定義有著不同的看法。世界衛生組織將自殺定義為:自殺是自發完成的、故意的行動後果,行為者本人完全了解或期望這一行動的致死性後果。美國心理學家Schneidman(1975)的定義為“自己引起,根據自己的意願使自己生命終結的行為”。通常把自殺分為三種情況:成功自殺(自殺己遂)、自殺未遂、自殺意念。對自殺的定義,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幹。塗爾幹結合社會因素把自殺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利己型自殺。它是由於個人脫離集體感到孤僻無助,同時又失去社會目標而選擇自殺。第二,利他性自殺。此種類型的自殺是犧牲個人利益選擇集體利益。例如,在戰爭中,一些被擄的士兵為了不出賣自己的國家而選擇自殺。第三,失範型自殺。它主要發生在社會變動或經濟蕭條時期,個人因無法適應社會和新舊秩序的變化而選擇自殺。第四,宿命型自殺。它是集體對個人施加高壓,個人因壓抑過度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以上對自殺的定義可以看出,在對自殺的研究中,多數都是強調主體有意識的行為,最終的結果是生命的結束。因此,在本文筆者將自殺定義為:“執行者有意或者自願采取某些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根據塗爾幹結合社會因素的四種自殺類型的分類,當前大學生自殺多數屬於利己型和宿命型自殺。
二、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分析
主要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大的社會因素方麵來分析大學生自殺的原因。
(1)社會轉型期複雜文化的影響(社會失範、文化震驚)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國民經濟總量不斷上升。由於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和西方外界文化的衝擊,使原有的社會價值觀念受到損害,導致了社會失範問題日益嚴重。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主力軍,同時也是受社會轉型期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群之一,麵對激烈地社會競爭大學生就會感到空虛無助,在生活上失去目標。例如,一些大學生受到充斥著暴力和輕生信息的網絡文化影響,會使思想極端的他們走上輕生之路。其次是我國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問題,很多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由於家庭經濟地位的懸殊,心理會產生嚴重的失衡感和自卑感。久而久之,輕者影響學業,重者則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最後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震驚也是轉型期大學生自殺的重要原因。在社會學中“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指的是當一個人從一個生活的環境轉移到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生存,由於生活習慣、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就會產生衝突,導致人難以適應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
(2)社會隔離的影響
目前,很多大學生受到的隔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①與同輩群體的隔離。當代大學生與父母輩的大學時代相比存在很多差異。父母輩在大學時代的時候大多都是追求共同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繁,所以自殺率低。而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信息化時代,多數很少與同輩群體交流,甚至有些群體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都喜歡不走尋常路,時間久了就會養成孤僻的性格,因而自殺率較父母輩高。著名的社會學家塗爾幹曾經就指出防治利己型自殺這一病根的唯一方法是恢複社會組織的統一性, 使它能把個人緊密地團結在集體的周圍,使個人產生依戀集體的感情[3]。②與社會環境的隔離。許多高校對大學生的教育都是‘應試’型教育,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幾乎與社會脫節,使得很多畢業生步入社會因無法適應社會的生活而被社會淘汰。而一些還未畢業的大學生因為目睹了學長學姐找工作的困難後對生活產生恐懼和絕望。③生活環境變化導致的隔離。很多學生初到學校因生活環境的差異,尤其是從南方來到北方或北方來到南方的學生,再加上老師與同學之間的陌生,就難以適應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
(3)社會模仿的影響
塔爾德指出,個體是由所處環境中被普遍認同的生活習俗塑造的[4]。塗爾幹認為,榜樣的感染力足以引起自殺。“維特效應”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個概念出自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書中的主人公維特因感情受挫而吞槍自殺。此書一問世就引起了很多青少年的自殺風潮。這種由模仿導致的集體自殺可以視為一種從眾行為。現在比較受大眾歡迎的影視題材穿越劇,就有少數沉迷於此的大學生模仿電視裏的劇情投湖或者跳樓想穿越到古代。一些在不同時間選擇在同一地點,同種方式自殺的大學生就是因為受到社會模仿的影響。據調查報道,家庭有自殺史的大學生比其他群體更容易選擇自殺,這就是受家庭成員的影響而效仿的後果。所以我們要更多的關注有家庭自殺史的大學生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