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
施人鳳和霍金彤幾乎異口同聲的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哎呀,很默契啊,這麼一說還真是。施老師給分析下。”白雪道。
施人鳳道:“胡歌雖然追敘的是自己年輕時候的奮鬥曆程,但他並沒有局限與個人,而是把它無限放大,再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表達出來,以此來書寫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那些掙紮著努力的勞動人民的命運和悲歡。胡歌這裏看似寫的是北漂歌手這個群體,但這其實是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北漂歌手不過是最底層打拚的奮鬥者的一個代表。”
周鼎鼎忍不住鼓掌:“鳳歌不愧為學院派的領軍人物,說得好。
霍金彤道:“是啊,說得很好。我補充幾句。那就是這種情懷,胡歌在表達上並沒有那種無病呻吟的臭毛病,而是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頭發、熱水器、吉他等等來借物抒情,語言看似平淡無味,實則親和力十足,仔細品味深沉中不失委婉,如泣如訴。可以說,他把苦難的奮鬥寫成了超越苦難的浪漫,了不起啊!”
施人鳳笑道:“霍霍分析得不錯。我再補充幾句吧。這首歌曲采用了三段式,而敘述順序卻是時間順序。從歌詞起句看大約是從改革開放中期開始寫的。那時候胡歌應該在上小學,農村小夥大姑娘們開始開往城市打工,那個時候開始流行長發分頭,什麼二八開,三七開,中分等等發型,所以他第一句寫的是,還記得許多年前的春天,那時的我還沒剪去長發。”
白雪眼睛一亮:“老師繼續,我也經過那個年代,勾起了我的回憶啊。我那時候傻傻的弄過中分的馬尾辮子,現在想想土爆了,咯咯”。
“嗯。然後那個時候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家裏的經濟條件都不怎麼好,說實話24小時熱水的家估計隻有星級酒店才能天天有。我那時候家裏是有了,但隻是少數。盡管如此,那時候的人們過的很快樂,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想的東西也少。”施人鳳道。
其他三位評委都認真的聽著,不斷地點頭,那時候的人們很傻很天真,比較單純,沒現在人心這麼複雜。
“再說信用卡,我記得信用卡應該是2000年後才開始流行的,但那時候混的好的精英階層已經有了,並且開始流行,以此為榮的感覺。胡歌歌詞中寫沒有信用卡也沒用她,表明他沒有,但卻渴望有信用卡有女朋友。當然,有的人可能把這句理解為沒錢沒女人,各有各的看法吧。”施人鳳道。
“這個……我就是這麼理解的,用現在流行的話講,胡歌當時就是吊絲一枚嘛。”白雪咯咯笑著。
“嗯,繼續看下麵的。那時候胡歌應該上高中了。而改革開放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人們的夢想越來越大。但在很多人看來,比如老美他們,覺得我們的夢想還是很不成熟的,所以在歌謠前麵加了一句無人問津。當然,這句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那時候的胡歌的才華得不到賞識,很多人覺得他彈著一把破吉他,很幼稚,不成熟。這也能當職業嗎?而且,那時候也沒今天這麼發達的電視媒體,也沒用好歌曲這麼好的平台嘛。”
三位評委老師依舊認真的聽著。
“再說高潮部分,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就這句,起初我想到的是孤獨終老,胡歌可能覺得自己會孤獨終老,但後來我想到了整個社會養老保險的問題。是的,等我們老了的那一天,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強國,但我們都老了,沒力氣掙錢養活自己了,又失去了老伴,怎麼該如何活下去,又該如何死去。
還有,那時候的我們還有孩子,而且大多是獨生子,這是計劃生育大環境造成的。孩子要養四口老人,還要養自己的孩子,所以生存的壓力很大很大。再說那時候的消費水平已經很高了。所以歌詞裏說,如果真的到了老無所依的那天,你還不如把我送回到青年那個沒有24小時熱水的家的那個時代吧。所以歌詞說,請把我留在那時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