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
微單比單反輕許多,但號稱攝影效果接近單反,而且可以無線上傳照片,但加上配套的鏡頭,分量其實也不輕。而現在的手機,也開始有配套的一係列配件,廣角、魚眼、微距等鏡頭俱全,再加上專用皮套和其他零碎,拚裝起來儼然就是一個微單。經過實戰,效果不錯,分量減輕一大半。
在這個創新層出不窮的時代,堅守傳統是極少數人的底線。20世紀80年代後期,微軟和蘋果的圖形式操作係統開始普及,但一位鄰居是個老教授,直到10年後還頑固地不在計算機裏安裝Windows,堅持用陳舊的DOS操作係統,說是這樣才找得到一點“科學”的感覺。
作為使用者,追新抑或守舊都是個人的權力和選擇,無可厚非,但作為生產者,這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麵對日新月異的產品創新,不為所動的消費者隻是少數,隨著越來越多新產品的普及,少數又變成極少數,商業價值漸漸消失。所以,盡可能地跟隨時代步伐,不斷做出新產品,在眾多新產品中努力競爭、擴大市場、樹立品牌,是絕大多數想要活下去,且活得長久些的企業的本能反應。但創新的路徑有兩條,而且是兩條背道而馳的路徑。
一條是在原有產品上引入創新元素,走改良和漸進道路。以相機業為例,這些年操作係統越來越複雜,功能越來越時尚。無論是堅持光學鏡頭優良性能和機械係統精準度的單反相機,還是發揮電子係統優勢的數碼相機,最新一代產品普遍具備了WiFi上傳照片和照片加工的功能,其基本邏輯是做出具備計算機能力的、能上網的相機。
另一條是在移動網絡數據終端引入攝影功能,走取代和毀滅傳統的道路。以蘋果為代表的智能手機以快速迭代、開放平台的方式,迅速改進手機的攝影功能。除了手機自身的不斷改進外,第三方提供的各種附件,如可替換鏡頭、自拍杆等,也極大地完善了手機的攝影能力,照片效果直追數碼相機。
究竟是以相機平台為主引入網絡功能穩住相機業,還是以手機平台為主引入攝影功能顛覆相機業?如果以3~5年時間為期做預測,恐怕還是手機平台機會大一些。現在的手機已經消滅了低端傻瓜相機,中端數碼相機也岌岌可危,隻有專業相機市場和業餘攝影市場,還可以讓單反和高端數碼相機製造商堅持幾年。但這個市場本身規模小,也看不到增長空間,即使能堅持也隻是個雞肋市場。
看上去非常簡單的道理,要推而廣之卻不簡單。如今如火如荼的股市上那些拿互聯網做文章的公司,其實都和相機廠商們差不多,隻是在原有產品、原有市場和原有商業模式上塗上了一層互聯網保護色,最多算改良與漸進,沒有任何創新與革命的味道。但盲目跟風的投資者卻趨之若鶩,推高了股價,樂壞了莊家。“互聯網+”沒什麼人認真做,“+互聯網”卻大行其道。
判斷一個公司是否在做互聯網+,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看這個公司要做的東西是否是從互聯網平台的視角出發去顛覆傳統產業。除此之外,互聯網+的輔助判斷標準還有非國營、小規模、人才和創新。反過來,一個公司如果做的不是互聯網+,即使從原有產業、市場和產品的角度出發,大講特講互聯網的故事,也沒有希望,盡管其股價在瘋狂的股市裏被炒得很高。如果這個公司還是壟斷國企,規模巨大,人才匱乏,沒有創新,那麼股市崩盤時的第一批死難者裏,一定有它。
曆史告訴我們,一個領域的創新多來自外來者,原有的產業巨頭則多為犧牲品。今天,媒體領軍者不來自傳統媒體業,零售業領軍者不來自傳統零售業,網絡支付領軍者不來自傳統金融業,甚至連出租車服務創新的領軍者也不來自傳統出租車業……
表麵上,大家談論的話題差不多,概念也多有重合。但本質上,改良和創新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基本邏輯更是毫無共通之處。舊平台上變不出新把戲,自我顛覆的故事雖然講起來很悲壯,但做起來幾乎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