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結尾:相親就像逛街(1 / 1)

不可否認,“剩女”和“相親”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兩大主題。

據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在中國城市,男性平均初婚的年齡為29.1歲,女性為27.2歲,而繁華的大都市裏,該組數據還有更加觸目的漲幅。也就意味著,如果女大學生22歲畢業,找工作、找對象和結婚這三大座大山,必須爭取在五年內實現整體搬移並保持穩定,任務額肯定算不上輕鬆。

事實上,女人在25歲到30歲時是最佳的適婚年齡,隻有5年;而男人則從25歲到40歲,基本都算得上適婚範疇,這也充分說明了在男性人口大於女性的今天,為什麼女性反而比較著急找對象的原因。所以,相親也被賦予了類似於逛街一樣的心理預期。

曾有一則意味深長的笑話:

某條大街上,開了一家出售丈夫的商店。共有五層樓,顧客在“購物”之前隻能由一條樓梯上樓,不能返回,然後由另一條樓梯下樓。開張以來門庭若市。

某日,一女士造訪。在一樓她看到一塊木牌,上書:男人,有工作。

遂上二樓。二樓木牌寫道:男人,有工作,高薪。

複上三樓:男人,有工作,高薪,喜歡孩子。

嗯……上四樓瞧瞧。四樓:男人,有工作,高薪,喜歡孩子,英俊,浪漫。

哇噻!那五樓……?!女士三步並兩步到了五樓:本層沒有男人,您是造訪本層的第七百六十五萬四千三百二十一位客人,謝謝光臨,下樓請走好!

隔壁另有一家出售老婆的商店。同樣的規矩,但隻有三層。

第一層:女人,漂亮溫柔。

第二層:女人,漂亮溫柔,“性趣”高。

第三層:本層沒有女人,但也從沒有男人光顧過!

笑話固然刻畫了女性在相親過程中的“貪婪”,不過,在某種程度上,婚姻的確是她們改變自身境況的跳板。盡管大多數女人早已從自卑自弱自輕自賤的傳統意識,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現代意識轉型,但不可否認,我們的確可以找出許多相親與逛街之間的關聯。

相親就像逛街,可以錦衣華服也可以輕鬆隨意,在有板有眼或無拘無束中,開始找尋自己心儀的對象;

相親就像逛街,總要多一些生活常識,挑成色、稱分量,討價還價、貨比三家,才不至於上當受騙;

相親就像逛街,那些標價昂貴的東西,靜靜地躺在櫥窗裏,總能讓心裏抓狂,一定要先取之而後快;

相親就像逛街,隻要有耐心等待“新品”上市或打折,不怕累多趕幾處“商場”,總有一天會淘到寶貝!

其實,這種情愫與“戀物癖”無關,隻是形成吸引或萌發擁有的一種渴望。無論哪種方式的相親,讓自己進入“逛街”的狀態尤為關鍵——必須進入購物環境,更多地接觸商品,才能最終產生興趣,發覺自己離不開它。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在你的生活圈子裏,適婚男人越來越稀少,那你就必須讓自己出現在適婚男人更高的地方。這看似一小步,卻是成功的一大步!要是你連這一步都不願意做,那你還是選擇呆在沒有誰想娶一個女人的地方,等待某個好男人裹在餡餅裏從天上掉下來,剛好砸到你,還深深愛上你,那你肯定是處於夢遊狀態。

也有人堅信:相親事小,相愛是大。意思是說,這等目的性太明確的行為,剝奪了愛情的單純與美好,激發不起心神搖曳的浪漫感覺。尤其是相親的結果,直接關乎“剩女”的自信心、價值觀、異性緣等等微妙的情緒。一生的伴侶若不能誌同道合,即便是門當戶對又有何益?

要知道,我們在逛街的時候,總有些啼笑皆非的遭遇,總有些捉摸不定的心態,林林總總,似是而非,也常常發現某些性價比極佳的東西,可它未必適合自己,但不妨和朋友分享一下!或許就是在這類端倪之中,我們可以領悟更多生活的真諦。

想開心嗎?逛街去吧!想結婚嗎?相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