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向盲目消費告別,做個會花錢的女人(2)(1 / 3)

這的確是我們購物時的一個悖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好貨不便宜,便宜非好貨。但是,這省錢之道也就存在於商品的差異性中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買便宜的,但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買貴的。這就是買東西的藝術了!哪些東西應該買便宜的?哪些東西應該買貴一點的?哪些東西應該買價格適中的?應該什麼時候買?其實這些問題歸結到一塊,很簡單,就是衡量一下性價比,再考慮是否購買。

1.使用年限長的、重要的物品要買耐用的,這時候要更加重視商品的“品性”

比如說,像家用電器、家具、汽車,油漆、地板、瓷磚、水管、電線、潔具(特別是馬桶)等,這類物品的使用壽命都遠遠在一年以上,都屬於可使用多次的商品。像這類物品,在首次購買時,就尤其需要多操點心,貨比三家,買質量好的、有品質保障的、耐用的。“建議角筏、潔具、龍頭買名牌。瓷磚客廳買好點的,衛生間就不必要品牌的,質量好點的廣東磚就行,但顏色和圖案要好,要大氣的。廚房建議自己打框架,再去訂門板、拉籃之類的,出來的效果和買的是一樣的。衛生間的櫃子也是可以這樣做的,據說能省很多,把省下來的錢用在家具和軟裝上,會明顯提高整體的品位和檔次。”這是一位專門做裝修的朋友的心得,女人們可以參考一下。

對待這些物品,可千萬不要因為一時地貪圖小便宜,或者是因為一時的資金不足,而購買一些價格聽起來很便宜的商品,那樣,價低了,品質次了,前期你是省心了,等到後來你會有一連串的麻煩。“在裝修房子的時候,我們家為了節約點,買了外觀和高檔貨一樣的水龍頭,但其實那是質量差的低檔貨。結果,今天早上水龍頭下麵螺絲口斷裂,家裏水漫金山,所有的地板都被泡得翹了起來……”這是一個朋友的親身體驗。就是因為貪圖一點小便宜,沒有考慮性價比,買了一個品質差的水龍頭湊數,結果就導致了一連串麻煩事情的發生。接下來,得重新裝地板、水龍頭,被泡壞的家具也得重新換。

如果不想要遭受這些罪,還不如在最開始買的時候,就買質量好點的。也許會稍微貴一點,但是,以後能夠省心啊!省心的同時,也省錢!

2.一次性的消費品,可以更重視商品的“價格”,購買更便宜的即可

比如說像透明皂、垃圾袋等一些小的生活用品,日常不能缺少,但是昂貴與否又不會影響生活質量,這類商品就可以適當考慮買便宜的。

還有食品類,商場會有打折銷售,買一送一等情況,可以選擇這種便宜的時機購買。

一般來說,購買便宜一點的一次性消費品,並不會給生活帶來多大的不方便,因為這部分商品要說質量,其實倒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是品牌附加值的影響導致不同商品價格不一樣,我們就沒必要為這類商品多付出一些品牌附加值了,還是選擇便宜的比較明智。這樣,時間長了,可以省下一大筆錢呢。而用省下的這些錢,就可以在買重要的東西時多投資一點了。這就可以形成一種家庭消費的良性循環了。

3.個性化的商品可以適度拋開性價比,可以依據喜好判斷

比如說像平日的休閑服、家裏的窗簾、軟裝飾等,這一類物件更加突出的是個人的審美、個性特點,因此,在購買時不必要參考價格,而是要將個性放在第一位。有很多很漂亮的衣服、裝飾,雖然價格很便宜,但是的確很漂亮,不要因為害怕別人覺得你小氣而不敢買,也不要為了贏得別人虛假的羨慕而專門購買一些貴的物件。這些東西畢竟是你自己在用,自己喜歡就行。

不過,我們還需要提及的一點是,性價比畢竟是一個感性的認識,在不同人的眼裏,同一商品的性價比可能不同,所以,你在考慮性價比時應該結合的是自己的經驗和與自己經濟水平大致一樣的朋友的經驗,而不應該借鑒與自己經濟水平相差過大的人的經驗。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掌握討價還價的購物藝術

討價還價是一門很高的藝術,心理素質要絕對穩定,須在瞬間內掌握對手的心態,及時組織好自己的語言,並在拉鋸戰中要做到進可攻,退可守,還要隨時調整心態,隨機應變,必要時能麵不改色心不跳地轉變立場。

討價還價這看起來簡單的事情,其實還真不簡單。我們先看看討價還價會涉及的幾個概念。

成交價格,這個當然大家都知道了,買東西的和賣東西的最後的生意要談成,肯定有一個成交價格,比如說一件大衣買的想200元買,賣的願意200元賣,那200元自然就是成交價格了。

成本,當然,大家都知道成本是什麼了,不過這裏這個成本的計算方法不一樣,注意了,假設一件大衣老板花100元買進,路上運費5元,老板差不多要一個月才能賣出去,那麼這一個月100元的銀行最低利息可能就是1元(財務成本),老板自己一個月投入的精力也在10元左右(機會成本),其他的水電門麵等也要攤個10元,這個稅那個費大概3元,這100元拿出去做其他生意最少也會賺個5元(財務成本),可能還有雜七雜八的5元吧,這樣這一件大衣的成本=100+5+1+10+10+3+5+5=139(元)。看準了,成本是139元,而不是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