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四年的大學生活過去了。辛甘考上了北京音樂學院硑究生班,進京深造去了,牛山工告別了老同學張教授和母校《太行山勿忘鄉音樂學院》後,回到了自己的社區。
到了社區後,牛山工就成了香餑餑了,因為社區合唱團正需要一位懂音樂的人來指導呢。
俗話說:“沒有無能的士兵,隻有無能的將軍。”牛山工所在的社區有許多是農轉非的人,年輕的都上班去了,參加合唱團的人全都是一些老頭兒老太太。這夥兒老人大都文化低,連簡譜都不識,更別說其它樂理知識了。
教一班小學生識簡譜那很容易,因為他們年齡小記憶力好,教一遍就記住了。但要教一群老頭兒老太太識簡譜那就困難多了,一是他們都年紀大了,記性差了。二是其中有許多文盲半文盲連歌詞都識不全,更別說識歌譜了。有時給他們講十遍八遍還是記不住,仍然說:“山工啊,這1唱幾拍呀?”弄得牛山工哭笑不得,但還得耐著性子說:“李阿姨,那不念1,念抖,應該唱1/2拍。”“對對對,念抖,不念1,這是音符不能當數字念。啊,對了,你別叫我阿姨呀,我應該叫您大哥才對呢。”這回李阿姨又突然明白過來了。
“以後還是按我二十多歲的年齡說話,該叫你們叔叔的叫叔叔,該叫阿姨的叫阿姨。要不然突然來個生人,咱們還得費許多口舌解釋,咱們私下見麵時再另當別論。大夥兒說中不中?”
“中——!”大夥兒異口同聲的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大多數人能明白啥是1/2拍,啥是1/4拍,啥是裝飾音,啥是延長符號,啥是反複符號了。但真給個新歌片,大多數人還是唱不上來。
牛山工教了社區合唱團成員們一段時間如何識簡譜,隨後又教大夥兒唱歌時如何用氣,如何發聲。
我們唱歌光用肺部這點兒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得借助丹田氣。啥是丹田氣呢?肚臍眼以下是丹田,也是小腹。說白了就是把小肚子以上的氣,通過打開的橫隔膜一直運到咽喉處。也就是用氣息推著聲音,再很好的運用顱腔共鳴、鼻腔共鳴等,這樣發出的聲音就不那麼直白,而顯得圓潤好聽了。
牛山工雖然掰開了,揉碎了,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教大夥兒如何用氣,如何發聲,但絕大多數人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也沒練會。這是因為在課堂上不能讓大夥兒總練發聲用氣,大多數時間得教大夥兒學新歌,課下大夥兒沒有時間或者是很難堅持這種枯躁乏味的訓練。
牛山工教本社區合唱隊學習樂理知識的消息不徑而走,別的社區領導們也都紛紛來請牛山工為自己社區合唱隊前來輔導。牛山工一不留神就成了本縣的草根明星,炙手可熱的香餑餑了。
牛山工兼管縣城幾個社區合唱隊樂理知識的輔導,雖然辛苦但他心裏非常樂意,因為他的知名度越來越大。知名度大了,令許多家長都想請牛山工為自己的孩子當音樂家教,但高額的家教費用又令許多家長望而卻步。奇怪的是曾經欺負過他,暗算過他的仇人孩子的家教費用卻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