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白山黑水一故事(1 / 2)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東北地區勞動、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後,中華種族肅慎族係創造東北早期文明——新開流文化。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的堯舜時代,全國劃分為九個州,當時東北地區為幽州境內,夏商周時期,勞動、生息在東北地區的有肅慎、東胡、華夏等民族。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年),遼寧是燕國的遼東郡和遼西郡。

看看多麼悠久的曆史,多麼深厚的底蘊,名人也是一堆堆的。

成吉思汗,名鐵木真,世界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蒙古鐵騎所向睥睨。

努爾哈赤,清太祖,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奠基者。

張作霖,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北洋軍閥奉係首領。

當然,必須還得有他—趙本山,趙本山全國人民都認識,趙本山老師經常會對外來的朋友說一句話“到東北做客,任何地方不帶錢,都可以提我老趙的名字,全都好使。”此話一出可見趙本山老師在東北的人氣度。

巍巍青山崗,濤濤江河水,五千萬的東北豪邁兒女挺起了共和國工業的脊梁,全國人民的老大哥。這片肥沃的黑土地、這片秀美的山川、這群豪邁而又可愛的東北人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早晨的陽光翻過一層層的山嶺照耀進了這個山溝溝裏麵的小山村,山村裏的房屋冒出了屢屢炊煙,老話說的好啊“天大地大,不如肚子大。”於是每一家每一戶又開始每一天的不知疲倦工作“做飯”。

這是個很普通的山村,在中國的東北大地上如同這樣的山村沒有一千也會有八百個了。如此多的小山村,根據最新2010版國家地圖上標識,你找不到這個小山村的名字。

改革開放了,全民賺錢的浪潮也同樣席卷了這個山溝溝裏的小山村,村子裏樸實的鄉親們也靠著勤勞的雙手、穩健的腳板走出了山溝溝。總會聽見家裏的老人叮囑著上學路上的娃娃們“好好學習,將來好離開這個山溝溝。”總之一切都在國家的英明領導下進行著良性的循環,山裏的人生活好了,孩子的教育好了,小夥子娶了賢惠的媳婦,小姑娘嫁給了勤勞丈夫。

張、王、李這三個姓氏,在這個山溝溝裏小山村繁衍生息著。張姓是土生土長這裏的人,邢跟薑兩個姓氏的祖先是外來的女婿,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有牽扯不斷的淵源。

在這個山村村子後麵山梁上有片向陽的開闊地,張家的已故先人都深埋在此地,據說在以前此地還有個非常雄偉的祠堂,用於後人在年節之時祭奠已故先人。可惜現在連塊磚都沒有影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破四舊給砸了,如今年節祭奠先人也隻能各自管各家的墳了。

村子雖然在山溝溝裏,可村子裏卻有著屬於自己的底蘊傳說。

春夏秋冬立此地,

牛輩鋤地鶴展翅。

山起鍋莊石走驛,

留得白銀鋪滿地。

由此四段詩不詩句不句裏可以聽出來,最早留名是春夏秋冬,之後是牛字輩的人靠著土地填飽肚子,之後是鶴字輩的人家裏有了積糧,山字輩的人一看家裏堆積這些糧食也沒人買,放到第二年的話就成沉糧了更不好賣,幹脆就拿糧食釀酒了,開始是自家人釀酒自家人喝,要不就是給親戚送些,一來二去的,酒是越釀越好了,有人主動上門買酒,得勒!直接開鍋莊賣酒吧。可以說山字輩的人是從農轉商的一代銜接。石字輩的人看著自家釀的酒不錯,應該賣到更遠的地方,於是帶上酒北上草原,南下進關,南北一走各地不同的物件一販賣,賺的錢比賣酒多,幹脆直接開個驛站吧,反正自家的人自己的騾馬。就這樣經曆了牛、鶴、山、石四代人努力拚搏,張家才有後來名門望族的拚搏,雖然如今落寞,但是曾經的輝煌確是刻在張家的曆史裏。

曾經村子裏張、王、李各家有各家的牛掰人物,也算是各領風騷數十年啊!當然論到底蘊還得數張家,誰讓你王家、李家是女婿呢。

在中國近代史中,當時中國政府是屈辱,中國大地上誕生了星星之火。革命,這麼一個神聖的詞彙出現了,一群有思想不服輸的中國人戰鬥在這片水深火熱的土地上。當然這個山溝溝裏的倔強的山裏人聯合起來了,與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禽獸戰鬥起來了。與‘朱老趕’一樣,在日本侵略著統治的偽滿洲國下保存住了“中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