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男人一說“讓我考慮考慮”就可能會不跟女人結婚了呢?常聽人說,想得太多,婚就結不成了。還有很多人說,戀愛要感性浪漫,結婚要理性現實。為什麼這些人如此“世故”?理性地看待婚姻,究竟是對愛情的褻瀆還是對自己、愛人負責?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弄明白一個經濟學名詞:理性人。理性人,也稱為“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存在的基礎,更是經濟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原理。理性人是指“無論人們是自私的、利他的、忠誠的、惡意的甚至是受虐狂的,他們的目的都會使他們所設想的利益最大化,他們的行為是前瞻的,而且在時間上也是始終如一的,特別是他們會盡其所能試圖預期其行為的不確定後果”。簡單地說,經濟學家假設所有的人在麵對稀缺資源時是理性的,能夠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使自己能夠得到更大化的幸福。
很明顯的,婚姻的目的也是如此,人們結婚與否也是基於這一最基本又現實的出發點。也許會有人認為自己結婚是因為愛情,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益處,不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但是沒有任何人敢否認結婚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幸福。而幸福的第一要義則是自己能夠得到滿足。所有因為愛情而結婚的人都是因為兩個人之間的愛情使兩個人都感覺一起生活要比單獨過要好得多,換言之,也就是理性人所認為的能夠“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使自己能夠得到更大化的幸福”。
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說:“當結婚的預期效用超過繼續單身的預期效用或再找一個更為合適的配偶的預期效用時,就會決定結婚。”經濟學認為,人們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使自己的受益最大化,而婚姻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預期自己的結婚能夠使“兩個人更好”,那麼他就會選擇結婚。但是如果他認為結婚會使自己付出的成本大於收益,根本沒有回報,也就是說,投入要大於產出,那麼他就會選擇單身,而不是結婚。
把“理性人假設”運用到極致的,是著名哲學家尼采。1882年夏天,尼采通過他的朋友瑪畢達·莫森布和保羅·雷埃認識了出生於俄歲斯的女作家路·莎樂美。尼采和莎樂美在圖林根共同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夏天。爾後,他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莎樂美,在保羅·雷埃的協助下他開始追求她。莎樂美的態度很暖昧,沒有表示反對,但是也沒有答應。而當尼采向她求婚時,卻遭到了莎樂美的拒絕,再次求婚還是未果,後來兩人的關係最終破裂。在失戀的痛苦打擊下,原本就多災多病的尼采舊病複發,數度萌發自殺的念頭,之後他躲到了意大利的利古裏亞,在那裏他寫下了他的偉大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一部分。
在此之後,尼采對婚姻進行了許多思考,比如在他寫於1889年的《偶像的黃昏》中對婚姻持如下觀點:現代婚姻顯然喪失了一切理性。人們不在“愛情”的基礎上建立婚姻,而是把它建立在性衝動、財產衝動和統治衝動的基礎上,現代婚姻已經喪失其意義,所以人們廢除它。最後,尼采選擇與“理性”相伴,終生未婚,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