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聶榮臻入黨三部曲(3 / 3)

進占裏昂中法大學鬥爭的失敗,使聶榮臻感到十分迷茫。殘酷的現實,也使聶榮臻徹底省悟過來。他認識到:“實業救國”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路在何方?他苦苦思索著。

完成轉變於比利時

1921年11月底,聶榮臻離開法國,前往比利時,進入沙洛瓦勞動大學補習班。沙洛瓦大學設有工程、機械、化學等課程,費用比較低廉,而且這裏校園寬闊,環境優美,設備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又有學生宿舍。聶榮臻於1922年暑期考入該校化學工程係,他決心利用這個機會,專心致誌地讀書。

繼聶榮臻之後,又陸陸續續有許多留學生從法國轉到比利時這所勞動大學。伴隨著中國留學生人數的增加,種種社會思潮也紛至遝來,形成了一股熱潮。無政府主義、工聯主義等各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也紛紛粉墨登場,竭力宣傳各自的觀點和主張,一時間形成了各種社會學說相互衝擊、各種觀點相互爭鳴的紛紜局麵,中國的留學生們幾乎都被卷進了這股潮流中,他們不是擁護這個黨派,就是擁護那個黨派。聶榮臻也不可能置身其外,但一時理不出頭緒,便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政治思想理論書籍,苦苦地思索著、比較著。

聶榮臻後來動情地回憶這段經曆,說他在最苦悶的時候,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在沙洛瓦勞動大學的圖書館裏,他借閱了《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國家與革命》、《共產主義ABC》等著作,還經常閱讀從國內傳到歐洲的《向導》等刊物。《向導》雜誌把傳播馬列主義同分析研究中國問題結合了起來,對聶榮臻啟發很大。

在這一時期,聶榮臻還結識了中國最早的一位馬克思主義者劉伯堅。

劉伯堅(1895-1935),原名永福,四川平昌縣人。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閱讀了《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21年初,劉伯堅參加了由趙世炎、李立三組織的勞動學會,與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富春等領導了以爭生存、求學權為主要內容的“二八”運動,並先後參與了6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9月的“占領裏昂中法大學”等重大政治鬥爭。1922年6月,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在巴黎共同組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後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為共產黨員。

聶榮臻與劉伯堅是老鄉,感情十分深厚,在一起無話不說,很快成為知心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探討資本主義的弊端和社會主義的前景,分析各種學說的優劣。多年來目睹封建社會的腐敗、軍閥統治的殘暴、帝國主義給中國造成的貧窮落後,經過反複的學習思考,聶榮臻的認識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堅信,隻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使中國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1922年6月3日,他寫信給父母說:

不得手諭久矣,海外遊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複起,兵自增,而匪複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占我國土!二十一條之否認被拒絕,而租地期滿,又故意不肯交還!屍位飽囊之政府,隻知自爭地盤,擁數十萬之雄兵,無非殘殺同胞,熱血男兒何堪睹此?男也,雖不敢雲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之素抱之誌,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這封信表達出聶榮臻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不僅在理論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在行動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8月,由同在沙洛瓦勞動大學學習的劉伯堅和熊味耕介紹,聶榮臻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這標誌著聶榮臻的世界觀已經徹底完成了轉變,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道路。

1923年2月17日至20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召開臨時代表大會,聶榮臻出席了這次大會。會議通過了由周恩來起草的章程,組織名稱改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入團以後,聶榮臻和劉伯堅一起,負責團的旅比利時支部工作。他們主要抓兩件工作:一是發展團員,二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團員。1923年春,聶榮臻由趙世炎和劉伯堅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幾十年後,聶榮臻對這段曆史仍然記憶猶新,他說:

1920年1月到1924年9月,我在法國和比利時勤工儉學4年零9個月。這一段生活,在我的頭腦裏的烙印很深,因為這在我一生經曆中,是完成世界觀的根本轉變,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起步時期。革命的起點是永遠難忘的。

(題圖為聶榮臻在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化學係學習時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