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樂課堂教學的“旁觀者角度”治
教學案例
作者:沈婷
蘇軾《題西林壁》中有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暗含著一定的哲學意義,即觀察事物需置身事外,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同時又描寫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情境。身在事物其中,我們隻能勉強看到關於事物的一部分內容,而無法去著眼事物的整體輪廓。“當局者”的眼界總是不開闊的,常被事物的片麵迷惑。所以,我們有時要保持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旁觀者的心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全麵地分析事物的整體麵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地進行“旁觀者角度”教學,還原音樂的整體結構,使學生客觀全麵地對音樂真相進行洞察。
一、旁觀音樂的整體影像,洞察音樂真相
關於音樂,我們或喜歡它的旋律,或喜歡它的唱詞,或喜歡它的感情基調,我們總是將其割裂成幾個麵,並身在自己喜歡的麵中。於是音樂這一整體化的藝術被擱置在案板上,鋒利的刀將它分得麵目全非,我們看不到音樂的整體影像,無法洞察音樂真相。所以教師要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站在音樂這座山的山外,客觀全麵地觀賞音樂的整體影像,從而更具體地認識這一音樂之山。
音樂就像一幅用音符畫成的能容納各種意象的畫。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潺潺流水、蒼茫青山、青翠草木等等。但有些人總是將這幅音樂之畫剪裁成一塊塊,讓山不能環繞水,水不能滋潤草木。音樂意象被割裂得不成整體,在一定程度上音樂的整體美觀被破壞。所以教師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引導學生旁觀音樂的整體影像。例如講《閃爍的小星》時,教師在播放莫紮特《星星變奏曲》的同時,利用多媒體將布滿星星的夜空整體展現給學生,讓學生避免單一的欣賞“一閃一閃亮晶晶”星星的影像。教師要采取“旁觀者角度”教學,讓學生站在天幕之下,看到星星,看到布滿星星的夜空,看到因星星照耀的不一樣的天幕。從而,以旁觀者的夜空、天幕間接洞察當局者的星星,了解星星閃閃、亮晶晶的美學特點。
二、旁聽音樂的感情基調,洞察音樂真相
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其旋律都如過山車跌宕起伏。我們有時喜歡聽它的平緩部分,有時喜歡聽它的高潮部分,有時則喜歡它的尾音處。但音樂的感情基調是一脈相承的,貫穿整首歌曲旋律的始終,不可被割裂分離。但似乎我們忽視了這一點,總是將音樂分成很多個部分,進而依個人喜好分出下中高等級,音樂變得支離破碎。這極不利於對歌曲感情整體的洞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忘記自己的喜好,置身在旋律之外,整體全麵地旁聽音樂旋律,從而破解音樂感情基調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