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中國特色績效審計模式(1 / 2)

試論中國特色績效審計模式

經濟視野

作者:樊雅玲

摘 要:本文從績效審計的概念著手,對比國內外績效審計的區同點,提出創新我國特色績效審計模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中國物色;績效審計

一、績效審計的概念

績效審計是指由國家審計機關對政府及其各隸屬部門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以下簡稱3E)及資金使用效益進行的審計。它有三個主要目標。

1.對審計對象進行經濟活動的3E及資金使用效益情況進行獨立審計檢查。通俗來說,經濟性是指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使用成本。效率性是指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產出。效益性是指支出得當、支出有價值。三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區分。因此,績效審計必須將這幾方麵綜合進行審察。

2.對審計對象是否實現既定目標及造成影響的程度進行審計報告,作出相應評價,為決策者提供相關信息。

3.發現並分析審計對象在3E方麵存在問題的跡象,以幫助審計對象進行整改。

二、國內外績效審計的區同點

國外績效審計起步時間長,發展較為完善。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審計機關也開始逐漸重視績效審計,國家審計署在《2003-2007年五年審計工作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開展績效審計,並把績效審計作為今後五年工作的三大任務之一,充分說明了績效審計已成為我國審計的重要內容。研究國內外績效審計的區同點有助於創新我國有特色的績效審計。

1.績效審計的範圍。國外績效審計的範圍覆蓋了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投資的公共工程和公營企業。而我國的績效審計出發點主要是資金的流出,所以績效審計一般不關注財政收入。我國績效審計的範圍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大類:財政性資金支出和國有及國有資產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和金融機構。西方國家強調一事一議,滿足議會需要,我國則側重宏觀績效審計,強調滿足政府宏觀調控的需要。

2.審計範圍的拓展性。國外由於審計機關上下級之間相對獨立,很難對某個項目上下聯動審計,績效審計隻能局限在本區域範圍內。我國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是實行同級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雙重領導體製,有利於審計範圍的拓展,既可針對本地區的某具體項目進行,也可整合審計資源上下連動在較大區域,甚至全國統一開展對某方麵的績效審計。

3.審計評價的服務性。國外績效審計實行的是“效率審計”與“效果審計”分開,規定了績效審計不對政府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作出評價。而我國的績效審計有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表現,一是可測評實際績效,服務於政府公共管理;二是可監督責任人履職情況,服務於行政問責;三是可驗證績效信息真實可靠性,並通過審計結果公告服務於社會公眾;四是通過發現與分析影響績效的因素,提出提高績效和改進管理的建議。

4.審計基礎與環境的差異。由於經濟、財務信息較真實合法,西方發達國家審計機關現已很少從事財務審計,如美國審計總署甚至已把部門名改為“國家責任署”,目光主要投向政府責任和績效。與之相比,我國當前經濟活動仍不夠規範、財務信息不夠真實,審計基礎和審計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