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實證研究
商業研究
作者:朱意明 倪曉宇
摘 要:文化消費是大學生促進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拉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大學城為例,采取調查問卷、個別訪談的方式,在詳細剖析蚌埠市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其消費現狀及特征,並從政府、學校、個人三個層麵給出優化大學生文化消費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文化消費;大學生;蚌埠市
一、文化消費的研究意義
文化消費是指人們為滿足自身文化需求而消費文化產品或者享受文化服務的行為。文化消費實質上是對社會或他人提供的精神財富的消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同時,安徽省十二五規劃也提到要將安徽省打造成為“三個強省”(即經濟強省、文化強省和生態強省)。
文化消費同時涉及文化和經濟兩個研究領域,它同時擁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學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文化需求相比更大,其消費行為對社會也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通過采取相關措施增強大學生對文化產品的辨識能力,引導其文化消費結構優化,可以加速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蚌埠市大學生的文化消費現狀
本次調研於2015年1月至2月,采取抽樣問卷和個別訪談法調查形式,選取安徽財經大學、蚌埠醫學院等院校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74份,回收率為91.3%;其中有效問卷為258份,有效率為86%。並且有選擇的對大學生進行個案訪談,整理出8份訪談記錄,以彌補調查問卷的不足。
在收回的有效問卷中,男生有效人數為124人,占48.06%,女生人數為134人,占51.94%。其中,來自城市的人數為143人,占55.43%,來自鄉鎮的人數為115人,占44.57%。有效問卷的年級分布比例具體為:大一占35%,大二占26%,大三占26%,大四、研究生占13%;此外,考慮到調查院校的具體情況,此次調研樣本分布較為均衡。
通過分析,總結出大學生文化消費具有以下特點:
1.大學生月均支出較高,但文化消費普遍偏低
根據收回的有效問卷,由表1數據可得,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月支出在800-1200區間內最多,其次是1200-1600和800以下,月支出1600以上的最少;文化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150以下,所占比例達到76.35%,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每月總支出並不低,但文化消費普遍不高。
2.文化消費更注重實用性與價格,主要集中在教育類
根據此次調查顯示,大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考慮因素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實用性(58.53%)、價格因素(22.48%)、時間因素(11.24%)和潮流因素(7.75%)另外,當代大學生消費的種類主要集中在教育類(82.1%)和娛樂類(52.3%)。
3.大學生文化消費需求增長迅速,但受支付能力限製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有限的經濟支付能力條件下,會首先考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最後考慮自我實現需求。大學生作為純粹的消費者,支出必然極大程度上受生活費控製。隨著每月總支出的增加,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支出明顯地向較高水平移動,文化消費支出基本和月總支出成正比關係。
此外,大學生用於文化消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供給,兼職收入、獎學金及財政補助隻占一小部分。交叉分析經濟來源與每月文化消費支出額,靠父母供給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支出集中在150元以下,而依靠兼職和獎學金的大學生文化消費支出明顯向高水平移動,其中獎學金一項整體消費水平最高。相比下,接受學校貧困補助的大學生則有半數每月文化消費支出都在60元以下,可見由於家庭貧困,他們不得不降低文化消費支出以滿足基本生活需要,這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