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土俗村”,一根筋?(2 / 3)

當然,對“傳統”的,韓國人也不無自己的“改造”,但改造後一旦確定,就固守不變。例如一千多年前筷子從中國傳到韓國以後,韓國人就對它進行了“本土化”改良。韓國的飲食內容相對簡單,於是筷子變得短而扁。作婚禮禮品用的筷子是銀製的,筷子另外還有黃銅製的,但是這兩種不常見,平民百姓們使用的一律是不鏽鋼筷子。據說是因為戰亂不斷,金屬做的筷子不易損壞,所以韓國人喜歡上了剛直、缺乏彈性的金屬筷子,有人說這暗合了一些韓國人單一民族、單一思維、一根筋的思維方式和偏執。韓國所有的餐廳,包括企業、機關和學校的食堂,整齊劃一地都使用不鏽鋼的筷子、勺子、飯碗和小杯子。還有,在韓國吃飯,餐桌上的規矩非常多。據一位韓國人介紹,朝鮮李朝後期的文學大家和儒學家李德懋1775年撰寫了《士小節》一書。他在書中對餐桌上的禮節做出的規定,成為二百多年來韓國人在就餐時嚴格遵守的“規矩”。比如,韓國人從來不自己給自己斟酒,都是由別人來斟,以示相互尊重。在日本和中國吃飯時是可以用手托著碗的,但是在韓國這是地位低下、沒有教養的人才做的動作。在韓國,許多餐館都在招牌上寫明“本店材料全部國產”,據悉,韓國人奉行“身土不二”的理念,即出生在這塊土地上,就要和這塊土地融合在一起,就要食用這塊土地所出產的食物。

“蘋果”CEO喬布斯曾說,經營之道在於要對一千件事情說不,“我對做過的事情感到自豪,但對決定不做的事情同樣感到自豪”。喬布斯專注於打造設計簡潔的產品。從iPod到iPad的設計,從蘋果產品的包裝到網站功能,在蘋果的世界中,“創新意味著消除多餘元素,凸顯必要元素。對一千件事說不,才能對一件事情真正說是,把事做大”。把這種理念通俗化,也就是要有一種“一根筋”的精神,或是“一根筋”精神在企業經營方麵的具體運用。韓國一家專門培訓CEO的高端教育機構IGM(Institute of Global Management)的成功之道也說明了這一點。POSCO會長鄭俊陽、鬥山會長樸容晚、現代集團會長玄貞恩、WoongJin集團會長尹錫金、SK副會長金信培……對這些財界CEO(最高經營者)來說,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CEO高級職員教育機關“世界經營研究院(IGM)”的校友。2003年3月從首爾清潭洞的一間辦公室開始創業的IGM其2010年的銷售額突破了一百億韓元。從最初隻有八十多人的一個課程發展到了現在的十四個課程、二千五百多人聽講。至今為止,這裏已經送出了九千多名畢業生。回溯往事,全聖占占理事長表示,在曆任世宗大學副校長期間,他開始關注起了“知識商務”。據說,隨著世宗大學從2000年開始運營了兩年時間的最高經營者課程,他得到了這個創意。“把CEO們彙聚到一起後,授課變成了次要的東西。我們挑選院友會長,大家都因打高爾夫球而忙碌不已。為了改變這點,學校邀請了外國企業的CEO代替教授進行講座,並收到了滿意的評價,授課滿意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當時就想,經營一個最高經營者課程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談到IGM成功的經驗,全理事長說:“因為我們,不做別的事情,隻做CEO的教育,所以這方麵我們是專家。而大學裏是以教學為主,隻是兼設了CEO的課程。按比例來說,大學裏百分之九十是學生,隻有百分之十是CEO,而我們IGM是二十四小時為CEO服務的,所以無論是是上課內容,還是上課時間,都有著絕對的優勢。IGM能夠吸引那麼多名企的CEO的原因這是我們的課程內容,比起大學裏以理論為主的學習,我們更注重實踐,在這裏學到的知識非常實用,甚至學完的第二天就可以直接應用到工作中去。”這隻做“隻做CEO的教育,不做別的事情”,不就是“消除多餘元素,凸顯必要元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