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下山(1 / 2)

龍虎山,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此山因而得龍虎之名。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曆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六十三代,奕世沿守一千八百餘年。曆代天師均得到王朝皇庭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南張北孔”兩大世家。

作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的祖庭,龍虎山享譽盛名。然而世人皆知龍虎之名,卻不知道在龍虎山的北麵不遠處,還有一座更為不凡的山脈——拜央山。

在龍虎山所處的貴溪一帶,一直有個不為外人所知的傳說,拜央山上有個與天師道分庭抗禮的門派,名為白術陵,當年張道陵之所以會來到龍虎山,就是仰慕拜央山上的薑玄薑仙翁古術之法的威名,想拜在薑仙翁的白術陵門下學習古術。

奈何仙翁看不上張道陵的資質,拒收其為徒。張道陵一氣之下便來到與拜央山遙遙相對的龍虎山,這才有了張道陵在龍虎山上創立天師道的緣來。

哪成想這天師道聲名愈來愈盛,逐漸蓋過了白術陵。及至近百年,世人更是隻知天師道而不知白術陵,隻知龍虎山不知拜央山了。每逢節假日,潮水般的人流紛紛湧向龍虎山,而不遠處的拜央山卻是門可羅雀。

在拜央山的半山腰上,很突兀的聳立著一座年久失修的宮觀,宮觀雖然破舊,卻是規模宏大,氣勢不凡。

朱紅色的宮觀大門在風雨吹打下,片片紅漆凋落,但青銅鍛鑄的門扣上依稀可見手工精致的雕刻,似乎在訴說著白術陵千百年前的輝煌。

宮觀的主殿上,一個身穿黑色術袍的男孩恭敬地跪在蒲團上,長長的術袍垂在地上,沾染了灰塵。而在他麵前站著一個麻衣靸鞋,束發盤髻的老人。

“蘇夜,從今天開始,你就是一個成年人了,你要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從來沒有容易二字,從今往後,不許說苦,不許喊累,跌倒摔趴下,咬咬牙站起來,再苦再累,往肚子裏咽,即使有淚,也要躲到被窩裏再流。世人隻會看你的成功,看不到你成功背後的血與汗,知道嗎?”

老人手上提著一個布囊,放在男孩身旁。

“是,師父。”

蘇夜重重地點了點頭。

“小夜子,記得為師以前跟你說過,我們白術陵有個曆來傳承的規矩,門下弟子但凡成年之後,必須要到江湖上曆練三年。雖然現在的江湖早已不是為師當年熟悉的那個江湖了,但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個規矩不能變。你今後可能會用到的東西,我都給你放在行囊裏了。為師不能再伴你左右,你要好好照顧自己。”

老人俯下身來,一隻完全不像是屬於老年人,更像是一個二八芳齡的姑娘家的手輕輕撫在男孩頭上,臉上滿是慈愛,眼中有淚光閃過。似乎是怕男孩發現,老人刻意朝後扭了扭腦袋。

被喚為小夜子的大男孩跪在地上已是泣不成聲,向著師父重重磕了七八個響頭,抬起頭時,冰冷堅硬的青石板在額頭上留下了鮮紅的印子。

“弟子不能服侍左右,還望師父好生保重,三年後,弟子一定回來侍奉您老人家。”

縱是不舍,男孩拖著跪麻了的雙腿,拿起行囊,淚眼婆娑地朝宮觀大門走去。

……

吱呀一聲,拜央山上的獵獵山風中,一扇斑駁的朱紅色大門稍稍打開,從微開的門縫間擠出一個十七八歲的男孩。

男孩肩上挎著一個已經洗得有點發白了的布囊,頭發往後梳,紮成一根小辮子,垂在脖頸後麵,看上去頗為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