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砍掉這片樹林
專欄
作者:東方小四
“你們幫我把這片樹林砍掉!”關羽與張飛麵麵相覷。
“因為它擋住了元直(徐庶)的背影!讓我看不見他!”劉備悲痛欲絕地哽咽。
劇中眾人動容。深夜熒屏下的我,不禁感慨萬千。
少時浮光掠影地看這本書時,對於《三國演義》大力追捧的劉備頗有些逆反心理。除了哭哭啼啼,東求西告,他似乎不會別的什麼,不愧是阿鬥的爹。而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拍得真好。因為是電視劇,它沒有“義務”拘泥於《三國誌》的史實,用“演義”的方式將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劉備懦弱寡斷,卻處處透出深情厚意,基本上能做到用人不疑。
“砍樹林”這一節,說的是劉備好不容易得來的軍師徐庶,因老母被曹操所擒,曹操帳下謀士模仿徐母字跡修書一封召喚徐庶前去。已經為屢敗的劉備出謀劃策、而使局麵別開的徐庶正得劉備重用,接信後心亂如麻,決定前去曹營以身救母。劉備依依不舍,卻不接受營中“聰明人”的建議用知己深情挽留徐庶的建議,更不接受幹脆殺掉徐庶的主意,還斥“聰明人”的建議為“不仁不義”之舉。此後便是“長亭更短亭”的惜別,劉備發自內心的慟哭,徐庶進退兩難的許諾:不為曹操出一謀。
劉備原來是真的仁義。那麼多的英雄誌士舍命相從,並非全因他是“劉皇叔”的正統一道,而是個人被器重、被關懷的感動使然。我們古代的“士”,是多麼容易“為知己者死”啊!即便不用真的赴死,他們也懷了此種“時刻準備著”的真摯熱烈的心。徐庶於劉備,亦同此理。故初為劉備謀士即已展露才華的他,被曹操用計誆到曹營後便“一言不發”,基本上無甚建樹。而他的母親更過火了,臭罵兒子一頓“棄明投暗”後便懸梁自盡,以表高潔心誌。其實仔細想想,這個看似偏激的母親藏著一顆為兒子犧牲的心,唯有她死了,才可證明她沒寫那封信,兒子是被騙來的。在“節義”二字重於生命的當時,這也無異於給了徐庶一條生路。即便一言不發,才華湮沒,他依然還有理由活下去。
男人之間的真情誼,有時非常動人。有時是心與心的默契,如高山流水;有時是心對智慧的欣賞,如劉備對徐庶。劉備無奈地看著徐庶馳馬而去的背影,當著一大群人的麵大哭,無奈而由衷地說“你們幫我把這片樹林砍掉”,這隻為看到徐庶的背影。然而,這種感動是不能持久的。因劉備欣賞且急切需要的是徐庶的過人謀略。當有另外的人可以提供這種“商品”之時,他聽聞徐母自殺、徐庶隱忍無為的境況,雖不至於幸災樂禍,但也近於無動於衷。
不記得吳宇森的《赤壁》裏有無徐庶。盡管徐庶也在赤壁之戰的前期亮相,但在戰爭的關鍵時期,他申請去另一個地方守城池,曹操應允,故他已逃脫“火燒連營”。真的是他怕死嗎?可能。但更可能的情形是,他明知戰況如何,明知曹操應如何應對才能取勝,但他不能言說。盡管有種種前因,曹操卻也待他不薄,若劉備堪稱知己,曹操又怎不是?曹操甚至更寬容,知道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亦能裝聾作啞,且還偶有提升。在這樣的情形下,你讓徐庶怎樣做?進退唯穀的他唯有避開,方能逃脫內心的矛盾。他明白,劉備珍重的是他的才華,曹操也是。前者奉他若神明,恰如對待後來的諸葛孔明;後者對其才學心知肚明,卻容忍他的“韜光養晦”。劉備和曹操需要他,都是為了時勢,故他不會為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犧牲掉自己的性命。就這樣活下去,錐處囊中,一輩子隱忍,會不會難過?換了你,也會。
但他沒有辦法。砍掉秀於林的心中的樹木,是他唯一的選擇。而劉備,恐早已忘掉了曾情真意切地說過那句話。政治詭譎,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知己。但他曾經那樣欣賞他的智慧,總會有些美好的瞬間留下。
以謀略奪天下定天下的時代早已成為徐庶的背影,砍掉再多樹木,也早已消失不見。唯有翻翻古書,那麼多滿腹經綸、胸懷宏誌的人在那裏繪聲繪色縱橫天下,偶然間又露出一點真性情,感覺多美妙。智慧的刀光劍影,高手間的較量,讓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利益爭奪,也平添幾分味道,中國人的味道。
是誰,是誰砍掉了筆底有煙霞的樹林,你還是我?時光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