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黑社會:高調與公開化
中國周邊
作者:盧昊
2015年8月底,由於內部權力鬥爭激化,日本最大黑社會組織山口組宣布分裂,9月初分離勢力新組建“神戶山口組”,與原山口組分庭抗禮。山口組內部分裂動蕩,日本政府與警方則嚴陣以待,防範黑社會勢力衝突武鬥、引發社會混亂。
“第一黑幫”的發跡與日本近現代史的特定軌跡同步
2015年9月9日,由於詐騙高齡女性銀行卡的嫌疑加大,日本大阪府警方對從山口組分離出的山健組總部進行了搜查。
山口組的創始人山口春吉原本是日本淡路島的貧苦漁民,後到神戶港去做碼頭裝卸工。在幫派橫行的碼頭,山口先後在倉橋組和大島組等幫派活躍。1915年,羽翼漸豐的山口召集50餘名碼頭工人,建立山口組。山口組起初從屬於大島組,在山口春吉之子、第二代首領山口登掌權時期,山口組通過暴力火拚,從大島組手中搶奪了壟斷神戶中央批發市場的裝卸業務,自立門戶。1942年山口登去世,幫派陷入崩潰邊緣。戰後,在第三代首領田岡一雄的統領下,山口組“起死回生”,勢力迅速膨脹,到田岡1981年去世時,山口組正式成員超過一萬人。第四代首領竹中正久、第五代首領渡邊芳則時期,山口組鞏固了“日本第一大黑幫”的地位,90年代最鼎盛時,旗下直屬二級幫派超過120個,受其控製、影響的小幫派更是不計其數。2005年,綽號“司忍”的筱田建市成為第六代山口組首領。
在此次分裂前,山口組正式成員超過1.3萬人,準成員1.46萬人,總人數約占日本全國黑社會成員人數的43%,幫派遍布除山形縣、廣島縣與衝繩縣之外的日本44個都道府縣。
山口組從一百年前混跡港口的小幫派,到今天占據日本黑社會“半壁江山”、形成體製龐大的“黑道帝國”,其“神奇的發跡史”背後,是日本社會特殊的發展曆程。日本近代黑社會繼承了古代武家政治的濃厚封建色彩。幕末時期,武士階層衰落,喪失恩主又無營生能力的浪人們紛紛結夥,從事暴力活動。在社會變革浪潮中,大量破產者、備受歧視的“賤民階層”及國外移民(特別是在日朝鮮人)也被裹卷其中,成為幫派主體力量。戰後初期,美國對日政策從民主改造轉向反共冷戰,原本被取締打壓的黑社會幫派趁勢再起,填補權力空白,參與政治鬥爭,甚至協助政府維持公共秩序。在戰後經濟成長期,日本黑社會參與“利益蛋糕的瓜分”,並由此做大做強,山口組勢力的“全國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完成的。冷戰結束後,日本黑社會擴張勢頭減緩,日本政府則通過頒布《暴力團對策法》等法律,壓縮黑社會生存空間,山口組受到了“特別關照”。
組織化的“黑道帝國”
經過整一百年的發展,山口組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組織體製,融合了家族式人際關係和企業化的管理方式。一方麵,黑社會“稱兄道弟”的傳統依然保留。山口組首領即“組長”,稱“親分”(大哥),手下有數名“舍弟”(義弟),及幾十名“若中”(義子),“舍弟”和“若中”們均要和“親分”直接進行交杯結拜,是山口組的核心成員。另一方麵,在管理上,“若中”當中領頭的一人稱“若頭”,擔任首領副手,並設若幹“若中輔佐”,組成山口組最高幹部層,負責日常運營。1990年,山口組還“創造性地”引入大區管理體製,以神戶的山口組總部為核心,設關東—北海道、中部、大阪北、大阪南、阪神、中國(日本本州島西部地區——編者注)—四國、九州七個大區,各大區設分區長一名,管轄區內各幫派活動。第六代首領“司忍”掌權後,山口組的管理體製進一步“企業化”,要求成員佩戴職員胸卡,製定一攬子業績統計、獎勵和人才培養體製,給“優秀人才”發獎學金,送他們出國留學等。
山口組的實質是黑社會幫派的聯合體,除組長之外的組織首領被稱為“直參”,即手下統領幾十乃至幾千人的“直係組長”,“直參”統領的幫派之內還有幫派。如以山口組總部作為一級幫派,則山口組內最多有五個級別的幫派。同時,山口組高層還通過結拜、結姻等方式拉攏其他幫派,與之建立“戰略合作”。如第六代首領“司忍”上台後,通過“交杯外交”與日本另兩大黑社會幫派稻川會、住吉會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幫派結成“友好關係”。